(上接第一版)
■ 全家上阵
收藏千余件抗战文物史料
2010年,付建桥将修建侏儒山战役博物馆的方案呈报给相关部门,获审批立项。夫妇俩率先拿出毕生积蓄,并卖掉武汉市中心的住宅,筹得第一笔启动资金。
设计图纸、跑审批、筹物资、拉建材……他坦言,每一步都靠全家人咬牙坚持。“为收集文物史料,我四处奔走。40多年时间里,我走访了全国千余名新四军老战士及烈士遗属,足迹遍及20余个省份。”
“在寻访过程中,还常常面临‘人难找、话难问、物难寻’的困境。许多老战士年事已高,记忆模糊,我就陪着老人们回忆,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付建桥说。
他还多次前往天门、汉川、仙桃、石首等地寻访当年抗战的遗址,采访当地有关人士,听他们讲述当年新四军第五师那些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为博物馆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史料素材。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村里的本家兄弟在旁边这座‘军山’施工。有一天,突然在石头缝里发现了日军钢盔、日军三八式步枪刺刀等物件,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我得知后,连夜赶到现场,收集了2个钢盔和2把刺刀,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现在。”付建桥透露,博物馆内1100余件藏品,或为父亲传承珍藏,或为父亲的老战友捐赠,或为他奔走各地“淘”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些‘红色遗产’守护好。”付建桥说。
2012年场馆装修时,预算严重超支,付建桥一度陷入困境。女儿付卓得知后,与丈夫陈柏松毅然拿出准备买房的积蓄。“房子可以再买。革命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我明白这件事的紧迫和意义。”记者联系到付卓。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她的语气里没有一丝后悔。
全家总动员成为建馆常态。付建桥亲自担任设计师,妻子周琳璋负责后勤,女儿女婿包揽展陈设计、资料填报,兄弟姐妹及亲属主动担任志愿者。
历时18个月,武汉侏儒山战役博物馆于2013年4月2日正式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先后被命名为“武汉市国防教育基地”“蔡甸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激情讲解
免费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大量参观者。观众有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最多时一天有上千人。”付建桥说。
截至目前,该馆共接待参观人员60万余人次。
在这里,付建桥既是馆长,也是“首席讲解员”。“每场讲解,我都要求自己必须拿出革命后代的精气神!”付建桥说。在他的带动下,家族成员20余人轮流担任讲解员,形成独特的“家庭讲解团”。
付建桥还有个心愿:“馆内还有500多件文物没展出,计划扩建展厅,让历史更完整地呈现。此外,馆内讲解人员平均65岁以上,亟须社会支持,吸引青年加入,更好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吴赐泉烈士的孙女吴女士从网上得知了这座博物馆,特意带着全家人来参观,并与付建桥详细述说了爷爷的革命故事。付建桥觉得十分珍贵,在两家的共同努力下,吴赐泉烈士的事迹如今作为当年历史的一部分在博物馆中展出。
“爷爷的故事终于‘回家’了。我也是新四军第五师老战士的后代,也有责任保护红色历史。希望更多人知道并记住爷爷这一代人的牺牲与付出,当好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传人,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吴女士说。
今年56岁的物流公司司机纪军为参观这座博物馆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是周一,闭馆了。当时不知道准确的开放时间,决定再来一趟。”纪军说,自己的父亲是军人,妻子的太爷爷是革命烈士,他对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没想到这座博物馆是由个人建成的,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很了不起!”纪军说,自己第二次来特意查了开放时间,端午节前那天早上7时就出门了,在馆内仔仔细细看了近一个小时。“付馆长讲得很生动。配合着细看一件件真实的历史文物,我深受震撼。我爸当兵时总说‘和平来之不易’,以前听了觉得像一句口号,而今看着这钢盔上的弹孔,才知道什么叫‘拿命换’。下次还要带孩子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