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80后”送考家长今昔对比感慨良多

孩子们追梦之路更宽了

    6月8日下午5时,高考外语科目考试结束后,考生们轻松有序走出武汉市实验学校考点。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6月7日上午,市十一中考点外,特警高军为女儿送考后和儿子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杨佳峰 汪洋 覃柳玮

    6月8日,阴雨绵绵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考生和家长们坚定的脚步。即使大多数考生已进入考场,考点外的家长们仍不舍离去。

    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发现,“80后”家长明显变多了。这个伴随着时代快速变革而成长、被视为“多元、张扬”的群体成为父母,培养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00后”,他们眼中的高考有怎样的变化?有家长说,当年的考场用冰块降温,而现在的物质条件变好了,教室里就有空调。有家长说,自己高考时只想着考多少分,而如今的孩子对未来已经有了执着的梦想。

    ■ 当年参加高考并不紧张

    如今送女儿上考场自己反而更紧张

    今年45岁的陈麒麟是“老汉口”。这次高考前,他特意网购了一件大红色送考T恤衫。

    “女儿如今的高考条件比我27年前好太多了。”陈麒麟回忆,1998年高考时间在7月上旬,天气炎热,送考的父母拿着蒲扇给他降温。

    当时,虽然考场里有吊扇,但吹出来的风是热的。陈麒麟在武汉一中考点考试。校方将大块冰块用桶装着,放在教室后部位置给考生降温。“随着‘白气’缓缓升起,不一会儿,坐在教室前排的我感觉到一丝丝凉爽,坐在后面的考生还直喊脚凉。”

    陈麒麟发挥不错,当年8月收到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高兴不已。他说,当年自己参加高考时并不紧张,如今送女儿上考场,自己反而更紧张一些。“或许当年我的父母送考时也有压力,但我没有感觉到,总能轻松准备下一场考试。”

    ■ 当年她想走出小镇看世界

    如今儿子追逐“航天梦”

    6月8日上午,武昌理工学院教师王芳在雨中目送儿子走进关山中学考点。她告诉记者,儿子的目标是考上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专业,圆自己的“航天梦”。

    当年,王芳在湖北枝江住校读书,是自己去的高考考场。父母在家乡忙碌,只叮嘱她“多吃点好的”。她记得,父母对她的学业没有要求,但她想通过高考走出小镇,看更大的世界。她考上了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昌理工学院工作至今。“我读书、工作都挺顺的,日子过得安稳。”

    如今,儿子走上高考考场。王芳和当年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期待很简单:健康第一,考得怎么样都可以接受。但儿子有自己的想法:要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者到其他工科院校学习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专业。王芳说:“现在的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早就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打算。”

    在王芳看来,时代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变好了,更是发达的技术、强大的国家让孩子们追求梦想的道路变多了、变宽了。

    ■ 当年靠高考“搏”一条出路

    如今儿子不再过“独木桥”

    6月7日上午,把儿子送进武汉二中考点后,周述达撑着伞在路边等待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

    今年44岁的周述达说,他1981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1999年7月参加高考。他说,当时农村的孩子有两条路,一条是外出打工,一条是参加高考。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坚决支持他考大学,即使考不上也要“搏一搏”。

    “那时候,不仅没人送考,我和同学们考完回家还得继续干农活。”3天考完,周述达就回家帮父亲干农活。一个月后,村支书把西安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家里。全村的村民得知消息后都来了,给他家送来猪肉、米面、酒作为贺礼。4年后,周述达从西安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到武汉一家建筑集团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他向往的幸福生活。

    “我希望儿子今天能够正常发挥、考出水平,不留遗憾就够了。”周述达说,现在的高考录取率远远超过26年前,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人生是长跑。对我的孩子来说,高考只是一个站点,不再是过‘独木桥’。”

    ■ 特警爸爸寄语女儿:

    在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努力成才

    “你就像平时一样沉着冷静答题,我们在考点外为你加油!”6月7日上午,高军为女儿鼓劲并目送她走进武汉市第十一中学考点。

    1980年出生的高军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他告诉记者,他23岁结婚,妻子与他是公安战线同事。他在高中即将毕业时参军,后来入职武汉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支队,成为一名特警。

    对于子女的教育,高军与妻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存在一些分歧。“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为此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学习方面。”高军则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阳光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因此,他经常带孩子爬山、参加社会活动等。

    在高军看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更重要。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努力成才。”

    ■ 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才是孩子成长的意义

    6月8日上午9时,在武汉中学考点外,42岁的许萍和丈夫等候着参加高考的儿子。许萍对记者说:“孩子3年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无论分数高低,他都是我最爱的好孩子。”

    许萍的儿子小覃今年18岁,就读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成绩优异。儿子上高中时想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许萍和丈夫全力支持。儿子要经常外出参加集训,许萍陪他去过杭州、南京、长沙等许多地方。奔波的确辛苦,但孩子乐在其中。“他曾经对我说,妈妈,我好高兴,有您一直陪着我。我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时光。”

    许萍坦言,儿子读小学时,她和丈夫都很看重他的学习成绩,给了他一些压力。上初中时,儿子生了一场大病,这让许萍如梦初醒。看着生病的儿子,她突然领悟到,只要孩子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不就够了吗?“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岁月中加深与父母的感情,我觉得这才是孩子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