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室,一筐筐带编号的残片,一件件修复好的陶瓷器静默陈列,工作台上摆放着毛刷、热熔胶、砂纸、石膏等修复工具。文物修复师陈莎就在这里,日复一日地与武汉文物“对话”,让沉睡的历史遗存经她的巧手匠心焕发新生。
深埋地底,时光将无数器物化为碎片。陈莎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复原器物的本来面貌,完整呈现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遗存。入行五年,她经手修复的陶瓷文物已达四五百件,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不乏曾被“雪藏”在库房的破碎文物,经她修复后亮相博物馆展柜,和观众见面。
■ 耗时两个月拼出战国黑陶鼎
陶瓷修复的步骤繁琐、要求严谨:标本整理、材质与釉色分析、残片拼对、补配缺失、修整表面……每一步都需极致耐心与精准度。拼合碎片如同进行一次高难度的三维拼图。
陈莎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件待修复的文物,“文物修复的原则是最小干预,在缺乏历史参照物时,绝不能对文物随意改动,以免偏离历史原貌。”她介绍,修复的前提是必须有口、腹、底各部分都能连接起来的残片。
“我们可以从器物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质地、薄厚、纹饰去区分,再结合出土时碎片的相应位置进行综合判断,就容易事半功倍。”陈莎对本地出土的陶瓷特征已经了然于心。
“修复好一个陶罐,少则一两天,多则几个月。”她说,文物修复急不得,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这个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和热情。而对她来说,文物修复是一个很减压的过程。“跟文物打交道让我感觉很轻松自在,当一件件破碎文物在手中重获完整,焕发光彩,成就感油然而生。”
修复室工作台上,一件修复完成的战国黑陶鼎非常显眼。回忆起这件文物的修复经历,陈莎记忆犹新:“从仓库取出来时是百余片黑色残片,辨识和拼接难度很大。在拼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它具体会是什么样子。”后来,她先锁定口沿,再摸索到鼎底,在未知中一点点勾勒器物轮廓,耗时两个月才拼出完整器形。
然而,在第一次翻转时,因其自身重量及连接点细小分散,陶鼎瞬间松散垮塌。“当时整个人都蒙了。” 但她迅速调整方案,改用高强度胶料,历经半个月重新拼接,最终让这件文物在《寻迹江城——武汉考古四十年成果展》中展出。
每一件修复好的文物,都是武汉文化的一个碎片,文物修复师正是重新拼合这些碎片的人。陈莎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修复文物就是在与历史、与古人对话。”她将充满时光印记的碎片握在手中时,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象古代匠人在制作器物、绘制纹饰时的心理活动和使用场景,沉浸其中。
■ 西周石范打开商周青铜铸造奥秘
作为“人人都是文物守护者·武汉文保推介官”,陈莎特别向公众推荐一件沉睡2000多年的珍贵文物——新洲曾家墩遗址(仓埠街遗址)出土的西周石范。这件看似普通的“石块”,实则是打开商周青铜铸造奥秘的“钥匙”之一。
陈莎曾深度参与曾家墩遗址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她讲述起石范被发现的故事:它初出土时,严丝合缝地合抱成规整圆柱,如同被打磨过的石块。直到对其进行清洗,发现中间有一道隐秘缝隙,打开后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件保存完好,用于青铜箭镞铸造的石范。石范长18.3厘米,宽10.2~12.9厘米,厚8.1~10厘米,上部有铜液浇口,浇口向下连接9条浇道,铜液灌注进去后沿浇道分流,可以同时铸造9支箭镞,展现古人惊人的工艺智慧。陈莎介绍:“这是武汉地区出土保存最完整的铜箭镞铸造石范。为研究商周时期湖北地区青铜铸造生产和铸造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修复的意义在于保护文化遗产,传递历史信息。每一件陶瓷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陈莎努力让残缺的碎片复原,让历史记忆重现。她呼吁,“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家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好好保护它们!”
(叶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