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大词典》第3版的问世,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这30余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迁——词语的迁徙背后,是文明的对话与碰撞。词典编纂者们捕捉这些深刻又灵动的迁徙,将其固化在纸页之间。
词典的“变”,体现在词语的扩容上。比如上海近年来被誉为“咖啡之都”,《英汉大词典》第3版里就收录了全部咖啡种类的词条,不单是饮食文化的反映,更暗示着一个曾经以茶文化自傲的国度,如今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多元。
词典的“不变”,则深藏于编纂者的精神谱系中。前两版的主编陆谷孙1986年立下“三不”誓言,第3版主编朱绩崧视词典编纂为“爱国主义行动”,他们近乎苦修的学术坚守,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令人动容的是,“读者融入计划”吸引上万名志愿者参与,古老的词典编纂工作焕发出众包时代的生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语言“玩家”们,以standby(待命)的姿态随时准备为词语把脉问诊,让词典编纂从专家书斋走向了广阔民间。
词典作为时代的“句变”最忠实的记录者,其本质是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艺术。编纂者们必须判断哪些是语言的昙花一现,哪些将沉淀为文化基因,既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又始终保持着文明主体的清醒。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