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六秩,医脉相承。黄陂区中医医院,作为武汉市新城区首家集医疗、预防、康复、教学、保健、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六十载光阴里始终以“仁和、精术、继承、创新”为底色,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接力中守护着黄陂百姓的健康。
如今,这家区域中医药服务龙头以“技术强基、清廉护航、文化铸魂、基层联动”为支点,构建起“传承有根基、创新有方向、服务有温度”的发展新格局。
■ 技术强基:在传承与突破中构筑生命屏障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需要在坚守中拥抱创新。这家始建于1963年的中医医院,以“中西医协同”为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专科建设树标杆。医院构建“两专科一中心”发展架构,建成6个省级、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治疗率超过90%。通过引进中医体质辨识仪、AI四诊仪等智能设备,在17个科室设立19个中医综合治疗室,让传统诊疗插上“精准医疗”的翅膀。
急危重症显担当。突破“中医慢郎中”固有印象,构建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省脑防委认证卒中中心等“六大中心”中西医协同救治体系。通过强化急诊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建设,在急救中融入中医药调理,并将“治未病”理念延伸至术后康复,构建起“急救—治疗—康复”全周期管理模式。
人才梯队蓄动能。医院设立7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引进20位国家级、省市级专家定期坐诊带教,形成“引进一位专家、带动一个团队”的辐射效应。
建成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协同基地,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10家三甲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到“木兰专才”,从拜师仪式到《杜献琛临床经验》等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医药智慧在代际传承中不断迸发新活力。
■ 清廉护航:让患者享“简验廉便”优质医疗
近年来,医院以“扶正祛邪”之策推进清廉建设,让中医智慧渗透至医疗全流程。
智能监管控成本。医院修订完善多项制度,启用抗菌药物智能监管系统与DRGs信息系统,将抗菌药物、重点监控药品纳入智能监管系统;通过每周通报临床科室用药情况,对不达标科室负责人谈话提醒,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带量采购药品,与供应商签订廉洁购销协议等组合拳,医院药占比、门诊次均费用均逐年下降,让患者享“简验廉便”优质医疗。
人文服务暖民心。“常回家看看”医疗活动中,100多个医患微信群搭建起“云端诊室”,原籍专家定期返乡坐诊,让偏远乡村患者“线上问诊、线下复诊”成为常态。中医特色护理的深度融入更让服务有了温度:40个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25个护理方案的精准实施,配合三字经推拿、扶阳罐等特色技术,让患者在拔火罐的温热中、在穴位贴敷的药香里,感受到“辨证施护”的人文关怀。
■ 文化铸魂:千年岐黄走进“国潮”生活
当“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年轻人的养生潮流,黄陂中医人紧跟“国潮”,将中医药从典籍智慧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方式。黄陂区中医医院以“一季一主题”打造文化矩阵,构建“文化体验—健康服务—国际传播”的立体生态。
春之生:一站式中医“赶集”。今年3月,为期3个月的“中医文化宣传月”在黎元洪广场启动,千余市民体验免费体质辨识、专家开方、非遗艾灸等一站式服务,让古老医学以烟火气走近大众。
夏之长:三伏贴里的“治未病”哲学。每年夏季的医院“冬病夏治”养生市集成网红打卡地。儿科区辨证施贴,成人区推出“三伏灸+膏方”套餐,药师现场讲解药食同源妙用,让“未病先防”融入日常。
秋之收:草原夜市的跨文化对话。2024年9月的木兰草原与10月的定远公园,中药飘香。黄陂区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点亮7个特色展区,市民们排队体验拔罐、刮痧,小儿鼻炎熏蒸机前围满好奇的孩子。“非常有趣!”来自巴基斯坦的湖北中医药大学留学生萨姆说着汉语感慨。
冬之藏:膏方节里的精准养护。每年岁末寒潮时,医院“私人定制膏方门诊”迎来旺季。资深医师量身开方,铜锅翻炒声和药香交织,与候诊区的养生讲座形成冬日暖流。
在医院的中医文化体验区,今年增设了“中药茶饮吧”和免费经络检测,门诊大厅每日提供安神疏肝茶、补气防感茶、养肺健脾茶等经典名方中药养生茶饮,长队见证模式吸引力。同时,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入“一老一小”:为儿童开展穴位贴敷,与省中医院合作老年体质调研,让中医药成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标配”。
从中医药夜市到校园课堂,从企业园区到养老机构,黄陂中医让“治未病”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年岐黄之术正焕发新生机。
■ 基层联动: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黄陂区中医医院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医院构建“1+7+N”三级联动网络,成立北部医疗救治中心,区中医医院120急救团队和外科医师24小时驻守长轩岭街中心卫生院,使偏远地区急救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显著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医院实施“一科帮一院”精准帮扶,针对老年病、慢性病高发特点,支持基层建设中医特色专科。通过专家驻点、定期坐诊等方式,长轩岭街中心卫生院中医诊疗量增长45%,并建成“全国百强特色中医馆”,环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木兰街道卫生院建成“省级标杆中医馆”。
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沉浸式”教学指导。针灸科副主任李瑞在长轩岭街中心卫生院进行“手把手带教+特色疗法示范”,62岁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张女士感叹:“在镇卫生院也能享受三甲专家的治疗,效果又快又好。”
耳鼻喉科主任韩丽芳每周三赴六指街中心卫生院坐诊,2024年5月起,她和副主任医师吴旭每周轮流到此坐诊帮扶。“在家门口就有中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很暖心。”一位鼾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转诊手术,术后定期在卫生院复查,免去奔波之苦。
医院秉持“上引下联”理念,向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向下派驻专家团队开展带教坐诊。创新推出“订单式”服务,根据基层需求派驻专科人员,实现精准帮扶。通过专家下沉、技术帮扶、资源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重症监护仪的嘀嗒声里,康复患者送来手写感谢信;六指街卫生院的诊室内,年轻医生在专家指导下完成首例鼻内镜检查;木兰草原的文化夜市中,孩子们好奇地嗅着中药香囊。黄陂区中医医院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突破。铁锁龙潭的水静静流淌,见证这座守护生命的杏林殿堂继续书写大医精诚的新篇章。
撰文:张越 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