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机器人谷”蔚然成型

    (上接第一版)

    走进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组成员穿上传感器设备,体验隔空操控机械臂倒水,动作流畅无延迟。企业董事长熊鹏航介绍:“即使手指转动千分之一度,也能被敏锐捕捉并完美复刻,稳定度堪比经验丰富的医生。”

    企业自主研发的“小脑”技术,已被不少全球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在武汉,已开始量产的“荆楚”等人形机器人,都在运动神经中枢领域与灏存科技展开紧密合作。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构建机器人“大脑+小脑”的芯片,已装载于刘胜团队研发的“天问”及其同系列机器人产品上。该公司应用工程副总裁邓堃介绍,新款华山A2000芯片致力于赋予“天问”人类常识与决策能力。

    鄂州市葛店华威科生产基地下线的指甲盖大小的电子皮肤,能集成105个感应点。这家院士领衔的企业突破关键材料制造工艺,感应点面积仅1平方毫米,在国内首个推出可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触觉产品。

    丁汉院士指出:“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新高地。”湖北拥有10位机器人相关领域院士,武汉20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仿佛谷地山峦“臂弯”,将资源、要素尽揽怀中。

    武汉提出,整机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实验室,最高可获6000万元支持。

    ■ “链”就“人形”

    高密度产业带绵延150公里

    “项目计划7月底投产,达产后可年产人形机器人1500台。”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超介绍,位于孝感高新区的生产工厂建有4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目前正在进行装修和场景布局,身高约1.65米的“远游”机器人将首先进入批量生产。

    袁超表示,“远游”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零售、养老、医疗等商业服务场景,还会针对家庭、工厂、超市等应用场景进行开发,后期将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引入上游配套企业,打造人形机器人完整产业链。

    在长达一年多的走访中,多路人马随“机”而变,进入调研组视野,近30家企业具备产品供应能力,关联性企业近千家。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又一个划时代的颠覆性产品,现在不布局,未来连赛道都挤不进。”泛洲精密精冲事业部总经理李贝说。

    在武汉经开区,这家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最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谐波减速器产品进入测试关键阶段,预计2026年将迎来量产;

    在黄陂,湖北斯微特传动有限公司每天下线约300个人形机器人“集成关节”;

    在光谷,聚集5家整机企业、13家核心企业,31个关键零部件实现85%覆盖率……

    沿着武汉都市圈,东西延展150公里、南北铺开30公里,一条串联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五座城市的狭长地带,正勾勒出极具张力的“机器人谷”版图。

    在鄂州,华威科研发的“电子皮肤”已实现1克级感知精度;在黄冈,湖北科峰智能为“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造“关节”;在孝感,飞恩微电子等带动传感器、精密传动企业集聚。

    “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加速形成。”刘胜院士表示,人形机器人技术关乎材料、力学、芯片、控制等领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关键在于建立起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生态,打通全链条。

    ■ 7家整机企业冲刺量产

    争创场景开放之城

    在武汉“机器人谷”的产业版图上,武汉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蓄势迸发,调研组走访其中多家企业——

    在光谷,刘胜院士领衔的“天问”团队自去年3月起,已成功研发3款“天问”机器人和“远游”机器人,并在医院、学校、餐饮等场所“上岗实习”。陈学东院士团队领衔的格蓝若机器人公司锚定电力巡检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年内有望完成机器人第一期生产线建设;

    在武汉经开区,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鲲鹏”系列人形机器人有望适应焊接、检测等多种工业环境,力争在年内实现量产;

    在武昌,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研发的“荆楚”人形机器人已启动量产,有望今年三季度“上岗”。

    这些即将下线的机器人,如同城市的“新市民”,即将涌入武汉的大街小巷。鄂州的港口、黄石的矿山、孝感的物流中心……场景丰富、舞台广阔。

    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追赶迅速。长江财经智库研究认为,凭借扎实的制造业基础、科研人才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政策支持,湖北武汉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工业、服务、教育、康养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岚图汽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里,平均每万名工人配备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武汉大学樱花大道、武汉马拉松参赛物品领取现场,机器人“见多识广”;在养老机构里陪老人聊天、下棋,在燕矶长江大桥走上猫道“打卡通关”,在黄石的矿山开采、仓储物流等场景,机器人将被深度应用……

    武汉的目标是,推动人形机器人重点向汽车、医药流通、智能家电等企业入企“实训、打工”,建设机器人企业训练场,打造全国最优的人形机器人场景开放之城。

    以“科创浓度”提升产业厚度,以“场景密度”拓展应用广度,在武汉及武汉都市圈,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机器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产业走廊开始冲刺,“机器人谷”蔚然成型。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陈永权 陈智 李琴 郑汝可 执笔:记者李佳

    (陈洁、陈秋爽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