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经说过,经过千年风沙侵蚀,莫高窟壁画脆弱得就像酥团,轻轻一碰就会化作尘土。
如今,“数字藏经洞”上线了,首次实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经洞文物全面呈现、解读和共享。文化守护者用新技术对抗时间侵蚀的热忱和努力,正让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在数字空间里重新拼合成一幅完整的文明图景。
敦煌的脆弱性令人心惊,数字化技术提供了一种悖论式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实体转化为虚拟,反而使其获得了某种永恒性。高清扫描捕捉的不仅是图像,更是每一道笔触的力度;三维建模保存的不仅是形态,更是每一处细节的神韵。这种转化,无异于为易逝的肉身创造不朽的灵魂。面对敦煌的消亡,数字化工程展现了一种悲壮而睿智的应对。
“数字藏经洞”的全球共享特性,也与敦煌本身的世界性一脉相承。当各国学者通过同一个平台研读不同收藏机构的文献,敦煌正在数字空间重现它作为文明交汇点的荣光。
未来的访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今天的洞窟,他们看到的将是叠加了千百年历史图层的文明全息图。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数字化最深刻的意义——不是替代实体,而是在实体消亡后,依然保持文明记忆的鲜活与完整。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