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抗洪精神的时代意蕴与影像叙事

    1998年8月7日,江西九江城防堤西段发生决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市民,先后出动101万人次,通过5昼夜的奋战,成功封堵了长江段的决口。

    周国强 摄

    □ 杨宏斌

    抗洪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镌刻着党和人民在与洪水殊死搏斗中的历史印记,彰显着崇高的价值追求。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力量。在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2020年武汉防汛等重大抗洪抢险自然事件里,众多优秀摄影家挺身而出,奔赴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摄影技艺,通过视觉叙事的多元呈现,以直观且生动的具象化方式,记录下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的感人场景。

    在当下大力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背景下,抗洪精神借助摄影作品独特的新闻纪实性、即时传播性以及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构建起了抗洪精神的“视觉基因库”,进一步强化了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

    伟大抗洪精神,既是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中“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传承与延续,又是对改革开放精神中“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时代精神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占据着极具时代特色的重要地位,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 抗洪精神的时代回响与精神丰碑

    湖北作为长江中游的“洪水走廊”,武汉作为长江与汉江的交汇点,始终是抗洪抢险斗争的前沿阵地。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到2020年武汉防汛保卫战,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筑就的不仅是抵御天灾的物理堤坝,更是一座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为内核的抗洪精神丰碑。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党中央发出“严防死守、决战决胜”的号召,数十万军民以血肉之躯封堵九江决口的壮举,在《九八保卫战》系列摄影作品中得以永恒定格。摄影家周国强创作的摄影作品《军民同心抗洪魔》,精准定格了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市民通过5昼夜奋战,成功封堵长江段决口的经典场景。无数猎猎飘扬的红旗和扛包的青年突击队,以及用钢筋堆积架起的人工大堤,耸立成一座巍峨的抗洪精神高地,强化了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铮铮誓言。在摄影家贺延光的镜头下,老党员在决口处挥舞党旗的画面,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觉符号。画面中,飘扬的党旗似一团炽热的火焰,传递着信念与力量;泥泞的服装诉说着抗洪抢险的艰辛与不易;坚毅的神情则彰显着无畏的勇气与担当。这三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三重独特的叙事维度,共同构建起“党的有力引领、军民的紧密团结、生命的至高无上”这一深刻的精神逻辑链条。这种蕴含着强大精神力量的叙事,在2020年武汉防汛的战场上再次得到了生动的延续。22年时光流转,武汉龙王庙大堤依旧矗立在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的汇流之处。迎面而来是两条巨流的滚滚波涛,大堤背后则是人口稠密的汉口核心区。1998年立下生死牌的6位抗洪英雄,再次登上龙王庙,与新一代守堤人携手并肩,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汛长城。摄影作品《江堤夜巡》中,“党员先锋岗”红色旗帜在雨夜中鲜明的色彩对比,隐喻着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这一画面,再次印证了抗洪精神作为“国家治理精神坐标”的深远价值,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传统智慧与“抗争超越”现代意识的融合体。1998年抗洪抢险摄影作品中,《战友们加把劲呀》中十几位战士奋力呐喊的神情、全力以赴的姿态,与摄影家陈天湖的作品《构筑人墙》同频共振。战士们手拉手以躯体抵御洪水的构图,暗合《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集体英雄主义叙事,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国家精神的对接。《灾区的妈妈,儿子的脊梁就是你的家》中背负着老妈妈的小战士那稚嫩而坚毅的面庞,和灾区妈妈焦虑、痛苦的神情令人怦然心动过目难忘。而2020年的摄影作品《洪水中的书桌》则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叙事的转向:志愿者托举儿童书桌的细节,将“守护生命”的人文关怀置于洪水背景中,桌面上未合上的课本与漂浮杂物形成的蒙太奇效果,解构了传统灾难叙事中的宏大悲壮,转而以微观视角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内涵。这种由“集体英雄”到“个体生命”的叙事嬗变,标志着抗洪精神在文化层面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抗洪精神的演进轨迹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1998年抗洪抢险摄影作品中“人定胜天”的主题,反映了当时以人力为主的治理模式;而2020年影像中的无人机巡查、APP实时监控、水上救援机器人下水救人、“龙吸水”排水等科技场景的应用,则展现了“科技赋能防汛”的治理升级。在《科技防汛新图景》系列摄影作品中,党员干部使用智能设备监测水位的场景与传统巡堤剪影并置,形成了“传统经验——现代技术”的视觉对话,印证了“制度优势+科技力量”的治理效能。这种影像的对比,有力揭示出抗洪精神已从单纯的“救灾精神”升华为“全周期治理精神”,其内涵延伸至防灾减灾、生态治理等社会治理多元领域,让抗洪精神摆脱了“历史符号”的刻板印象,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活的精神。

    ■ 镜头下的抗洪史诗与精神叙事

    摄影的本质是对历史现场的“物质性见证”。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纪实性、直观性与感染力,成为记录抗洪壮举、诠释抗洪精神的重要载体,为精神谱系注入了鲜活的视觉印记。1998年,摄影家贺延光抓拍朱镕基总理亲赴抗洪前线指挥抢险的经典瞬间。照片里,朱总理手持话筒向部队官兵动员,挥动的手臂、庄严的神态与远眺的目光,尽显其“将人民置于心间至高之位”及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念。围聚其旁的将士们手持抢险工具、严阵以待,传递出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武汉市民自发熬制绿豆汤、为子弟兵送汤送水喝的场景,则以日常化细节展现出“全民参与”抗洪的社会动员图景。这些细节构成了抗洪精神的“视觉基因”,成为扎根于具体场景中的精神符号,为研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变迁提供了具象化的视觉档案。

    影像的力量源于能够引发集体情感的共振共情。1998年的摄影作品《大堤上的婚礼》中,新人笑容与防汛紧张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情感叙事在社交媒体时代呈现新形态:2020年《江堤上的睡姿》系列照片中,战士相依沉睡、以地当被等细节,通过新媒体平台迅猛传播,引发“泪目致敬”的全民互动,让“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更贴近千万网民的方式触及心灵,凝聚社会共识。

    1998年抗洪抢险的摄影作品在国际媒体传播和国内外重要展览展出中,军民合力封堵决口的画面被赋予“东方集体主义”的阐释——战士们整齐的队列、统一的动作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制度优势的窗口,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将军有泪不轻弹,而董万瑞将军挥泪送别与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士的特写镜头,让世界看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东方风骨。这正是摄影作为“国际语言”的独特价值:它让抗洪精神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成为人类面对灾难时不屈精神的共同注脚。2020年《防汛常态化》系列摄影作品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则展现了抗洪精神的当代性:抗洪中智能设备巡查等高科技应用场景,打破了“中国救灾——人力堆砌”的刻板印象,建构起“科技+制度+人文”的现代治理形象。这种视觉叙事的转变,标志着抗洪精神从“民族精神符号”升华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洪精神的传承长河中,摄影作品宛如熠熠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以独特的方式让这一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得以永续。从荆江大堤的泥泞到武汉江滩的霓虹,从1998年的肩扛手推到2020年的科技防汛,变的是时代的面貌,不变的是抗洪精神的底色。在摄影的光影长卷中,抗洪精神得以永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成为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永恒火炬。

    ————————

    杨宏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评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