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正悄然改变。
6月21日从该区获悉,2024年,武汉经开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2021年的34.8%提升至42%,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到47.9%,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
“‘两升一降’的背后,是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正以创新为引领,从‘一枝独秀’迈向‘百花齐放’。”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两区、一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新定位,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不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建设高效能创新平台载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
■ 壮大创新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3年增长4倍
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加快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型企业创新梯度培育成长链,推动区内科技企业实现创新提能加速、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持续壮大。
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实现3年增长4倍;累计培育121家省级科创“新物种”企业,其中“驼鹿”企业占全市一半,“独角兽”企业达5家,占全市三分之一强。
今年6月,市科创局公布2025年度武汉市骨干高企、瞪羚企业名单,中科先进材料、法睿兰达、盛势启创、旭日蓝天等8家武汉经开区企业入选。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新能源、智能驾驶、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出多个“首款、首次、首创”重要成果。
在汽车芯片领域,芯擎科技继自主研发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后,又一款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成功点亮;东风汽车全流程闭环研发的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芯片,突破了汽车芯片定义、设计、工艺等核心技术,从设计到生产,全国产自主可控,填补国内空白。
在新材料领域,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潘牧团队攻克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鼎龙先后开发出CMP抛光材料,打破了美巨头企业的全球独家垄断;莱威鸿泽新材料打破国际垄断,锻造智能机器人“仿生韧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破解智能机器人灵巧操作与耐久性协同难题。
在生物医药领域,布林凯斯已完成4000余种工具病毒和治疗用病毒载体的研究,为全球500余家机构提供病毒载体,推动3款基因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中眸医疗全球首创基因疗法,为失明者点亮视觉“重启键”。
在汽车传感器细分领域,武汉神动已位列全国前三名,产品覆盖国内80%的商用汽车,其自主研发的爆震传感器、陶瓷压力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等产品成功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壁垒。
一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离不开科技研发投入。今年2月,商务部公布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结果。其中,武汉经开区2023年全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2%,首次超过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值(0.9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据悉,2023年,莲花汽车、东风集团及岚图汽车3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10亿元;星纪魅族、中城乡生态环保及中创新航3家企业2023年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同比增长了6—7倍;中建三局绿色产投、法睿兰达及武汉车凌智联3家企业2023年研发经费均翻番。
武汉经开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经开区规上企业研发支出增速48.7%,超过全市平均值47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6%,高于全市近18个百分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技术交易活动日益活跃。
■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
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常遇难关,被称为“死亡之谷”。如何在科研与产业之间搭起桥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武汉经开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中试平台,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跨过“死亡之谷”,“跑步”进入市场、落地生“金”。
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转化基地。成立三年来,未来院围绕高性能钛合金、固态电池、增材制造等关键领域,打造“6+1”中试平台集群,建成14条中试产线,孵化出10家科创企业,估值超10亿元,10余项成果完成工程验证,并推动制定14项标准和规范,形成高校原始创新驱动型中试熟化模式。
以郭新教授的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正在加快从“中试线”走向“生产线”。
6月5日,国内首台套自主品牌氢内燃机发电机组正式投入商业示范运营。该氢内燃机发电机组通过高效燃烧,将工业副产氢转化为电能,为规模化消纳氢能及减碳提供重要解决方案,成功突破了行业技术瓶颈,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打破欧美垄断。其产业化关键一步——中试熟化,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完成。
“未来院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创新必须做’的事。”未来院院长李江华说,该院建立“研发在高校、验证在中心、中试在基地、落地在园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助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奔向商业化。
未来院开创了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而武汉先进院则首创定制化研发服务模式。工信部日前公示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武汉先进院承建的先进功能材料制造业中试平台成功入选,成为前沿材料行业方向湖北省首个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2019年,中科深圳先进院与武汉经开区共同组建武汉先进院,面向材料能源、电子信息、矿产资源等工业重大战略需求,专注新材料研发及其中试工程技术,打造新材料研发服务平台,以“科技创新、投研联动、生态赋能”的创新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目前,武汉先进院组建260余人的转化团队,建成电池材料、微胶囊、气凝胶、有机硅等11条中试线,为东风汽车、兴发集团等多家企业提供60余项研发及中试服务,中试验证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60%,24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为合作企业新增产值70亿元。以微胶囊材料中试线、气凝胶量产产线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含量、强应用导向的成果转化项目,正加速向产业化迈进。
在概念验证方面,未来院入选武汉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今年以来,武汉先进院入选2025年度第一批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在中试熟化方面,今年以来,江汉大学“武汉市高比能电池燃爆防控材料中试平台”、未来技术研究院“武汉市球形粉金属材料成形中试平台”入选2025年第一批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全区中试平台突破32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厚植创新生态 成立10亿元车谷科创投资基金
今年6月,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正式进入对外投资运作阶段。
作为武汉经开区首只科创基金,车谷科创基金总规模10亿元,由武汉经开区科创局主导,区属国资平台、社会资本多方联合组建,旨在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强、融资难”的困境,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进程。
车谷科创基金运作周期长,存续期长达12年,突破传统基金8—10年限制,匹配硬科技项目“研发—转化—产业化”的长周期规律,避免短期逐利压力,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不断吸纳社会资本,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在车谷科创基金的滋养下,创新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最终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武汉经开区招商大使、智远投资负责人姚莉表示,车谷科创基金将关注那些有梦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助推他们在创新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眸医疗创始人沈吟表示,车谷科创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不仅资金支持力度大,还重点覆盖早期项目,为技术尚未成熟但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项目提供了关键启动资金。此外,资源对接与产业链协同,有助于企业链接产学研资源,加速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为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武汉经开区依托区内6所高校,加快构建以军山新城为核心、沌口和汉南片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片”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围绕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武汉经开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智能汽车软件创新创业特色小镇、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特色小镇成为市级首批特色小镇。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智能汽车软件特色小镇评分排名全市第一,在3平方公里的小镇内,已建成经开智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2家孵化载体,智能微胶囊湖北省中试基地等7个中试平台,引育创新主体超1000家。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累计布局创新园区、创新楼宇等科创空间超100万平方米,建成双创孵化载体28个,引导高校、企业原创成果就近“落地生金”,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体系,搭建连接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成果转化“桥梁纽带”。
文/张智 蒋秋雨 马艰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