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主理人肖桂林:

最不怕的是创新,最重要的也是创新

    长江日报:从打印墨粉到芯片材料,鼎龙突破国外垄断的核心秘诀是什么?

    肖桂林:死磕“无人区”的技术定力。2006年公司决定攻坚彩色碳粉时,国外卖80万元/吨。我们历时3年研发,将价格打到15万元/吨,累计为国家节约外汇超100亿元。秘诀就是“三坚持”——坚持投入,近十年研发占比超营收11.34%;坚持聚焦,集中火力攻显示半导体材料;坚持坐“冷板凳”,纳米抛光液精度提升1000倍的背后,是团队在实验室熬过数万次失败。

    长江日报:抛光液国产化率从1%到95%,鼎龙如何打赢这场关乎芯片命脉的“微米战争”?

    肖桂林:这是一场在原子尺度上的攻坚。尖端材料突破需要将基础研究、工艺开发与工程化能力深度捆绑。国外垄断的CMP抛光液要求控制50纳米级颗粒的均匀度,误差超过3%即报废。我们没有迷信天价进口设备,而是发挥团队在材料表界面化学和纳米粒子控制上的专长,在武汉创新性地发明了系列专利。现在,鼎龙的抛光液控制精度达到0.1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良品率反超国际巨头,成功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

    长江日报:作为一名武汉大学化学博士,为什么选择一毕业就来鼎龙、一待就是17年?

    肖桂林:在武汉大学打下材料学基础,以及在鼎龙17年深耕电子信息材料研发一线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关键材料攻关的艰难。

    我是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应该扎根本土企业。做长期主义是我的信念,我不断洞察材料的微观世界,也不断创新技术应对全球市场产业需求。主持国家863项目实现彩色墨粉国产化出口,率领团队突破芯片抛光液壁垒,主导建成国内首条高端PI材料量产线。是鼎龙这个平台给了我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长江日报:投入3.3亿元建设联合实验室,被视为一场豪赌。这笔账,您作为掌舵人怎么看?

    肖桂林: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投资,更是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的关键。作为在鼎龙研发体系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我亲历并深知顶尖平台对凝聚人才、激发原始创新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实验室不仅是中试基地,更是一个开放的创新联合体。

    我们的联合实验室正加速推进电子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深度联合武汉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共同破解国外严密保护的“配方黑匣子”。同时,我们前瞻布局量子点发光材料,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新技术的定义者——就像我们建成国内首条千吨级柔性OLED用聚酰亚胺材料生产线并实现领先性能一样,最新研发的耐高温PI薄膜打破垄断,实现国产替代。下一步,我们要让实验室凝聚的创新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守护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坚实壁垒。

    (撰文/陈洁 武科宣 陈涛 李雪婷 图/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