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汉口银行

金融润泽创新根脉
激活科技发展动能

    汉口银行大楼。

    在武汉光谷的实验室里,一束激光精准雕琢着3D打印的医疗器件;在汽车产业园的生产线旁,国产线控底盘核心部件正完成最后调试——这些改写产业格局的创新场景背后,都跃动着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身影。当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匹配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时,这家根植荆楚大地的银行正以金融创新为笔,绘制着科技与金融共生共荣的鲜活画卷。

    ■ 专营架构织网

    让金融服务触达创新神经末梢

    “没想到凭‘人才资质’,无需抵押和担保,就能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武汉心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慨。这家研发团队占比超40%的高科技企业,曾因缺乏传统抵押物陷入融资困境,直到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客户经理上门提供金融服务时,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推荐了“科技人才贷”,最终使得企业凭借光谷“3551”人才称号,在一周内就获得了500万元贷款支持。

    主动找到需要帮助的科技型企业,并精准对接解决方案,心浩智能的成功融资,背后依托的是科学的专营架构——汉口银行“1+1+10+N”特色专营体系。第一个“1”是在总行单设一级部门——科技金融部,负责全面统筹推动全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第二个“1”是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专营并深耕科技金融业务;“10”即10家科技金融特色分支行,聚焦东湖高新区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域,建立若干服务团队,深耕主要科技产业功能区和重点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区域服务品牌,加大对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专业化对接,企业快速获得“科技人才贷”支持,解决了研发关键期的资金需求。该架构的高效运转,推动科技企业服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形成了覆盖重点产业功能区的服务品牌。

    2024年,这套体系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服务科技企业客户增量超3500户,贷款余额增量突破7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为保障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汉口银行构建了全链条资源支持机制。审查审批端专设科技金融信贷委员会,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现线上自动化审批提速;政策保障端实施差异化考核,给予专项FTP优惠,运用“鄂创融”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队伍建设端打造复合型人才团队,提升“投贷联动”专业能力。

    ■ 三方协同破局

    当研发报告成为融资“通行证”

    “研发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流动性资金陷入短缺的危机。”某汽车线控底盘技术企业创始人回忆起量产前的焦灼时说。作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拨转股”项目,企业手握打破国际垄断的核心技术,却因轻资产属性在传统信贷面前屡屡碰壁。转机发生在汉口银行联合武创院、武汉融担公司组成“金融特战队”之后——依托该战略合作机制,三方迅速启动协同响应。

    武创院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并提供业务背书;汉口银行与武汉融担公司组建联合服务团队,同步开展尽职调查;通过贷款担保审查环节的实时信息互通与快速审批反馈,实现从需求对接到放款的全流程高效衔接,有效化解企业经营燃眉之急。

    “武创融担贷”模式的成功落地,标志着汉口银行联合武创院、武汉融担公司在科技金融服务范式上取得关键突破。通过构建“银行+研究院+担保”三角赋能模型,三方以工作专班机制实现全周期融资护航——在机制创新层面,依托武创院技术研判破解“看不懂、不敢投”的风控困局,打破跨机构审批壁垒,使融资周期压缩50%以上;在生态构建层面,专项产品精准匹配“拨转股”企业孵化需求,形成“技术评估—融资支持—风险共担”闭环,打造出可复制的协同服务样板。此次实践不仅填补了科技成果转化初期融资空白,更以三方协同的金融新范式,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汉口银行破解金融难题的新方案。

    这种“银行+研究院+担保”的“武创融担贷”模式,让传统融资中“过度依赖抵押物”的逻辑得以扭转——现在,一份权威的技术评估报告,可助力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的“通行证”。

    ■ 三位一体赋能

    10天构建“硬科技”企业的融资生态圈

    “银行专业人士不仅仅只看我们有什么抵押物,而是从多维度考察企业,主动参与我们的投资立项会,我感觉企业的融资困境有解了。”光谷某AI+3D打印技术研发企业成立于2023年8月,是专注通信、医疗领域AI+3D打印技术研发的“硬科技”企业,其核心产品具备极高技术壁垒。该轻资产、高成长的初创企业虽获多家资本青睐,却在量产前夕面临研发投入与工资支付的双重压力。

    汉口银行获悉相关信息后迅速成立专班,突破传统信贷依赖历史财务数据的桎梏,与担保公司和投资机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同步开展尽职调查,并创新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深度穿透投资决策;全程参与投资机构立项会、风险会、投决会,借力资本方对企业技术价值与市场前景进行专业预判。与此同时,借助担保精准增信,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同步介入尽调,构建风险缓释“安全垫”。用专业判断将传统信贷“看财报”转变为“看技术路线图”。从企业提出需求到500万元贷款到账,仅用了10天,较行业传统流程提速80%。

    大胆创新的背后,得益于汉口银行长期对科技型企业的跟踪调研,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在经营中时常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针对这些核心瓶颈,汉口银行敏锐发现并积极探索了“信贷先行+担保增信+股权投资”的服务模式。通过该服务模式,以金融合力推动信贷评审从“看过去”向“看未来”的跨越,为做强科技金融开辟了服务新路径。

    ■ “输血”到“造血”

    科技金融的生态进化之路

    在心浩智能的研发室、在汽车线控底盘的生产线、在3D打印企业的车间,汉口银行的科技金融实践正在揭示一个发展路径:当金融机构愿意跳出“抵押物崇拜”的束缚,转而拥抱技术价值、人才价值、创新生态价值时,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将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截至目前,汉口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一万户,累计投放表内外信贷资金超3000亿元,其中6000余家为初创及中早期企业,占比达64%;服务的科技企业中登陆资本市场的客户超100家,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超3000户。

    未来,该行将继续深化“技术价值发现—风险共担—资本接力”的生态构建,让金融“活水”既滋养实验室里的“创新小苗”,也浇灌产业升级的“参天大树”,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更具活力的金融解决方案。这种以体系化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探索,正在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