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营造低碳场景 创建“无废城市”

武昌区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

    蓝天下的沙湖畔。

    工作人员走进实验室调研危废品情况。

    工作人员详细检查危废品的转运流程。

    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基地研学活动为孩子们讲水的检测。

    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普活动。

    工作人员向居民分发环保科普资料。

    2025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有关要求文件。

    2025年3月,《武汉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正式实施。

    两个文件,一头是减少污染,一头连着绿色降碳,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武汉市生态环境有关文件精神,近年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在“双碳”背景下,抢抓机遇,一手抓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区域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一区一品”,一手抓节能减排——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利用中碳登大厦落户武昌的契机,积极推动环保科普工作,号召全区群众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 让武昌孩子更懂“碳”

    环保科普助力营造更多低碳场景

    2025年6月25日,武昌区教育局青少年科技辅导站与武汉市武昌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携手推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基地正式挂牌。

    挂牌当日,来自武昌区未来实验小学(南湖校区)的师生代表走进武昌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启生态探索之旅。在胭脂山“空气自动监测小型站”,同学们看设备如何监测污染源,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同学们学习分析水质,明白了节约用水的意义。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负责人强调:“在全国低碳日成立生态环境监测科普基地,是希望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践行低碳生活。”这不仅是对基地使命的诠释,更是武昌区生态环境部门推进生态教育工作的坚定承诺。

    这样的环保科普活动举办频繁,无论是“无废城市”的创建,还是“双碳”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动员群众,让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

    2025年6月,在沙湖公园世界环境日活动中,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组织武汉碳普惠等节能减碳组织和机构进行宣讲,号召市民用“武碳江湖”小程序建立碳账户,让环保深入生活,让普通人从环保行为中受益。

    2025年4月,白鹭街小学、水果湖二中、三十九中学等16所学校的学生,走进武汉环投千子山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探索科技赋能资源循环奥秘、洞察环保工程逻辑。

    2024年11月,在武昌昙华林举行“碳索江湖 昙华林绿色漫游日”活动,号召大家低碳出行,低碳旅游。

    在每一次活动现场,无论是参加活动者还是路过的群众,都可以领到环保宣传册。这些宣传册涵盖“碳达峰、碳中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武汉环保设施您身边的好邻居”“辐射安全手册”等环保科普知识,向更多人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让更多人成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 实验室废物线上下单秒转运

    危废管理小微试点辐射全区所有实验室

    环保一头牵着普通人的生活,一头牵着生态安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武昌区实验室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2023年以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紧紧围绕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抓住武昌区是教育大区的特点,以武汉大学实验室危废规范化管理为引领,辐射武昌区全部中学实验室危废管理,开展小微试点“一区一品”创建工作。

    2025年4月16日,武汉大学化学实验室的学生们做完实验后,根据规范要求,分类整理实验室废弃物,在校园App的“危废转移模块”下单,详细填写需要处置的实验室废弃物成分、危险属性、容器数量、估重等内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的工作人员,对危险废物出库审批手续进行现场核查,并指导实验室做好危险废物内部管理。

    与此同时,订单发出后,由第三方公司“接单”,派出危废运输专用车辆,在预定时间抵达校园指定区域接收实验室废弃物。随车人员扫描物品,一张带二维码的橘红色危废标签就此生成。这个橘红色的二维码,相当于给每件危险废物赋予了一张“身份证”,不仅处置起来更高效、精准,还能通过“智脑模式”,全程追溯危废处置流程。武昌区分局工作人员通过危废管理平台全程监控,必要时到现场进行核查,确保危废转移按规定落实管理要求。

    流程的流畅和安全,源自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和武汉大学进行过详细的沟通和调研,成立危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走进武汉大学17个学院的900多间实验室,结合大学工作实际,制定了新的管理模式。要求全校合理安排实验药品的使用量,针对不同院系实验特点,对实验药品进行分类储存,实验室废弃化学品集中收集,对废弃剧毒化学试剂贮存安排专人负责,加强监管。同时协助武汉大学与资质齐全的危废处置公司签订回收、转移、处置合作协议,对危废物品采取信息化手段赋能,全程可追溯。

    目前,武汉大学在校危废暂存量由原来的10余吨减量至1吨以下,危废贮存量降低90%,实现实验室危废即产即走,减少实验室危废存量,大大降低了校园安全风险,在省内做出创造性的校园危废处置管理模式。

    政策的制定、流程的优化,让实验室危废有了安全的去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转运环节,确保危废物转运的绝对安全。武汉大学试点之后,武昌生态环境分局牵头,武昌区公安分局、武昌区教育局联合举办武昌区中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培训会。会上明确责任主体和各环节责任人,规范暂存、转运、处置方式,对产生的危废进行直达“神经末梢”的精细化管理。目前,全区有实验室的33家中学危废品转运合同已经签订,“无废学校”试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完成辖区内科研院所和中大型医疗机构实验室的危废全流程一体化管理覆盖。

    ■ 构建全链条减废控废体系

    “无废城市”创建深入生产生活各领域

    “无废城市”的创建,必须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从2022年开始,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就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表,精益求精,促进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固废减了又减。

    武昌临江,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核心地段,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昌热电厂)隐身于此。从1915年轰鸣的燃煤锅炉到1946年重新建厂,再到如今“吃”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带动周边写字楼、住宅小区共同参与降碳,这家百年电厂三次主动逐“绿”发展。牵手周边单位加速构建碳中和生态经济圈,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

    降碳成果明显,逐“绿”之路未停。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牵线搭桥,让武昌热电厂和区内从事能源改造的首义科创投联系,进行新一轮的能源节能改造。通过汽机真空泵、B号增压机升级改造等措施,武昌热电厂实现年节电降低成本150万元。

    2025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除了推动武昌热电厂节能改造,还着手武昌经济开发区(白沙洲工业园)的循环化改造,园内企业通过物料闭路循环、能源梯级利用等模式,实现废料“内部消化”与资源梯级利用,2025年将完成全面改造并形成区域循环经济样板。

    “2025年,我们将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订清洁生产审核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年底,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率达到100%。同时开展历史遗留固废物排查和分类整治,开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场整治,到年底,辖区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生活领域,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用三年时间,构建“大分流、细分类”具有武昌特色的治理模式。

    生活垃圾方面,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的背后,是每年推广8个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是37个示范单位、23个示范小区形成的标杆效应。

    厨余垃圾处理,“源头减量+就地处理”模式成效显著。家庭厨余处理装置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三相分离设备推广形成规模效应,从2024到2025年累计安装1000台,“光盘行动”等宣传引导推动人均厨余垃圾产生量逐年下降。

    物流方面,推进可循环包装产品广泛应用。2025年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90%,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实现网点全覆盖,从电商销售终端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耗。

    从生产到生活,武昌区“无废城市”创建以硬核指标为牵引、以创新机制为支撑、以全民参与为动力,正逐步实现 “固体废物全量资源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愿景,为超大城市核心区绿色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

    一手抓“无废”,一手强化“低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将继续健全规划引领,统筹城区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卫生、城市污泥处理等专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深化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推进机关、社区、学校、饭店、商场、景区的“无废细胞”建设,到2025年建设“无废细胞”100个,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贡献武昌区环保人的力量。

    文:胡珉 周文静 余奎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