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政企研金”齐发力

聚力打造农业微生物产业新高地

    □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杨凯 叶家庆 陈雪莹

    农业微生物产业正成为武汉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依托雄厚的农业微生物科研实力及产业基础,武汉正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湖微谷”。7月2日,武汉国家农创中心举办“农创芯动力”企业创新发展沙龙——“农业微生物”专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农业微生物领域头部企业、科研及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中国种都大厦,共绘“东湖微谷”蓝图,共商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沙龙上,武汉“东湖微谷”的战略定位与愿景成为焦点。专家指出,“东湖微谷”旨在将武汉在农业微生物多个细分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整合提升,打造国际一流的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集群品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源微(武汉)生物”董事长彭东海表示,微生物是生物产业的芯片,“东湖微谷”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源头创新上突破,汇聚全球领先的自主产权微生物菌种,支撑细分市场全球立足。

    小微生物撬动千亿大产业。武汉深厚的科研积淀与企业创新能力,为“东湖微谷”奠定了坚实基础。沙龙现场,相关企业集中展示了核心突破:康欣生物线虫防治技术全球领先;源微生物推出国内首款Bt杀线虫产品;新华扬酶制剂出口20余国,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路德生物年处理200万吨酒糟,打造绿色循环典范;格瑞农生物噬菌体技术防治率达93.33%;湖北省生物农药中心建成17万株微生物种质库;科缘生物非洲猪瘟防控产品销售额破6000万元。规划显示,3年内武汉企业将实现生物防治剂出海、制定国际标准等目标,剑指千亿级产业规模。

    针对企业集中反映的技术转化难、融资难、政策适配难等瓶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系统阐述了破解路径:在技术突围上,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依托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攻坚共性技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在汉高效转化落地;金融赋能上,持续推动“政企研金”对接,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微生物创新企业;政策优化上,针对农业微生物产业的现实需求,聚焦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加快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措施,营造国内一流的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负责人表示,将锚定合成生物学、线虫防治等国家战略赛道,建立企业服务清单,引导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建立农业微生物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整合企业资源库,争创建设国家级微生物资源中心,推动形成从菌种研发到智能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主要负责人强调,将全面落实《湖北省加快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实施方案》部署,进一步激活企业创新动能,全力支撑武汉打造农业微生物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