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日军侵华的铁证之一

近5万页东京审判庭审记录被缩微珍藏

    从美国征集回归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相关文献史料,今年7月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丽芬 摄

    □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丽芬

    一批关于东京审判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7月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近5万页的东京审判庭审记录被复制成缩微胶片,珍藏在国家图书馆。作为日军侵华的铁证之一,这批胶片至少可以保存500年,还可以通过复制和文献开发,为日本二战罪行和战犯审判研究提供重要史证。

    长江日报记者近日从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承办的“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上了解到,相关部门为了这批东京审判庭审记录胶片,历经数十载努力,其背后是几代图书馆人接力守护中华传统和珍贵文献史料的动人故事。

    ■ 保存寿命可达500年以上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图书尤其是古籍善本,会发黄发脆甚至掉渣、腐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张阳介绍,缩微技术是将各类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拍摄成方寸大小的胶片保存,它不受电磁辐射和网络攻击等影响,具备节省存放空间、不可更改、保存周期长、再现精度高等优势,理论保存寿命可达500年以上。21世纪以来,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很多珍贵文献得以数字化保存,拓展了文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1982年7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先生到山东曲阜调查孔府档案,发现所藏典籍损毁严重。情急之下,他上书中央领导,建议采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支持,原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1985年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拉开我国以缩微技术进行文献保护的序幕。

    40多年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联合包括湖北省图书馆在内的全国25家成员馆,包括武汉图书馆在内的19家资料馆,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文献抢救保护网络,在推动技术创新融合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缩微技术已成为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的理想技术保障。

    截至目前,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及成员单位累计拍摄古籍善本、民国文献、少数民族珍贵文献等各类文献近20万种、8000余万拍,其中包括“敦煌遗书”和《永乐大典》等多部国宝级典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守护答卷。

    ■ 将历史真实地展现给读者

    民国时期的报纸较难保存,很多原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严重毁损,1988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等联手对馆藏民国报纸进行完整拍摄。后来又建立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将拍摄的民国书、报、期刊缩微胶片,转换为数字影像,建成全文影像数据库,免费提供对公阅览服务。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民国图书期刊缩微胶片将近11万种、2778万页,留存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记忆。

    国家图书馆以缩微品的形式,征集海外民国文献。“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实施后,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从美国征集到日本二战罪行证据资料缩微胶卷2212卷;2013年5月,从美国征集回归“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相关文献史料8种,胶片49卷;同年7月,又从美国征集日本二战乙级、丙级战犯审判相关文献史料4种,缩微胶片104卷。在日本二战罪行和战犯审判研究领域,这批文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缩微胶片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开发利用也备受关注。从2012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启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编纂出版工作。

    这项工作已持续十余年,丛书陆续出版将达80册,对东京审判这一重大历史事实进行详细记录和阐述,将这段历史真实地展现给读者。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该书出版,将东京审判全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通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消除歧见与争论的有效途径,也是驳斥“东京审判史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非法论”等日本右翼保守势力歪曲和否认侵华史实言论的强有力武器和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