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九州通联手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骨科嫦娥”,能自动识别并管理1万多种医疗骨科器械和耗材,“原来一个手术订单要半小时出库,现在几分钟就能完成”。
九州通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人工智能联合研究室,推出的AI助理“智九哥”已接入DeepSeek,能理解与处理员工的多种查询请求。
“做信息时代的牧云者。”被外界称为“80后博士董事长”的九州通董事长刘长云此前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说。不断加码AI,九州通已建设实施数字化及AI智能化项目47个。
长江财经智库研究员陈秋爽持续关注武汉“AI新势力”,他注意到:在武汉,“AI新势力”与传统产业经验的碰撞,激发独特化学反应。
今年4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1958年投产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发布国内首台智能重型机床——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搭载智能数控系统的重型机床变得更“聪明”了。
在这场全球机床行业的“风向标”展会上,包括“华中10型”——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在内,多款“武汉造”工业母机首发,均融入AI技术。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中国工业母机发展的关键变量。”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说,已联合武重等18家机床厂,合力推出搭载“华中10型”的世界首批智能数控机床——“50后”企业牵手“90后”企业,共同拥抱AI时代。
持续经营443年的“老字号”马应龙药业集团,去年多了位超级客服“小龙马”,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小龙马”背后的系统支撑,是东湖灵境(武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湖灵境”)打造的智能交互大模型——SoulGPT。
“很多企业都在谈论拥抱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如何落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东湖灵境董事长蔡贤涛介绍,致力于为更多企业提供AI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两年多来,营收实现10倍以上增长。
(三)
场景落地:“AI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1小时灭10万棵杂草,农药时代终结。”近日,一条“‘激光侠’下农田”的短视频热转。“激光侠”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研发的国内首台全天候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
6月28日,华工科技首发9款新品,绝大多数与AI相关。“AI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各核心业务的长期机会所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自1990年加入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高理,“死磕”激光产业35年之后,瞄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60岁的他用AI讲出新故事。
“AI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久前在武汉举行的一场人工智能产业座谈会上,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AI老将”李开复说。调研组查阅最新发布的武汉人工智能企业库发现,营收超百亿元的规模化企业与成立3—5年的年轻力量并存,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场景化落地的爆发期。
武汉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陈秋爽说,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武汉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6个,AI与传统产业呈现高度的“双向奔赴”趋势。“政策、算力、产业链协同三股力量,构建了武汉老牌企业AI转型的‘黄金三角’。”
政策“红包”点燃了企业热情。上半年,武汉接连发文支持AI发展:技术攻关最高支持2000万元,牵头研发垂直大模型最高补助1000万元,发放千万元“算力券”。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开发声:“All in AI”。
开放、携手、融合、共生,成为多数企业的共同选择。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共建大数据AI联合实验室,聚焦智能汽车领域的前沿研究;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芯片,为天问机器人装上智慧的“大脑”和“小脑”。
AI+医疗、AI+出版……不久前发布的一份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50强榜单中,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丁股份”)等多家武汉企业上榜,多为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
“600多万名妇女在一两年内完成了宫颈癌免费筛查,这就是AI的魔力。”68岁的兰丁股份董事长孙小蓉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管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选准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开道创新”。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郑汝可 李琴 李佳 贺亮
执笔:李琴 郑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