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95后”创业者张远启,是远启农家菜的老板兼主厨。2016年,20岁出头的张远启从城里回乡,学着村里年轻人的样子开起了餐馆,“旺季月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过去只有几十位老人留守的聂家岗,如今户籍人口增加到180人,另有300多外来人口在此务工、经营。
年轻人的回流,为聂家岗注入了新活力。
■ 新农村里的精神家园
聂昌盛喜欢坐在“1号小院”民宿前,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谈论自家的一双儿女。
“女儿自立门户做生意,儿子毕业后在外学技术。”聂昌盛言谈之间透着自豪。
虽说守着家门口的文旅“金饭碗”,但在聂家岗人眼里,这不只有一个“碗”。
聂昌盛说,今年“五一”假期之后,他的儿子聂文政到一家电器公司上班了,“家里的民宿的确需要人手打理,但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学技术,以后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去闯”。
2001年出生的涂辉,大学毕业后在汉口参加了工作。木兰草原景区熙攘的人流令他眼热,20岁那年,他在聂家岗开起“椿湫小屋”民宿。
4年来,他工作日和周末奔波往返于中心城区和黄陂。“两边事业同时经营,人是辛苦一点,但很充实,也有收获。”涂辉说。
走进聂家岗,不闻麻将声。一家家店铺里,年长者守在店里招揽顾客,年轻人则聚在一起琢磨生意经。
涂永炼说,村里还会不定期召集村民开“板凳会”,街道、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解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等经营上的问题。
走进草原新村,花坛里只见花草,不见蔬菜。
涂永炼说,几年前,这些花坛曾是村民们的菜园,不仅影响了村湾环境,也给游客带来不好的观感。村委会征集民意后,在距离聂家岗不远的地方专门开辟菜地,满足各家需求。
聂家岗,鬼地方,旱包子,不收粮,乱石杂草一片荒——这句几代聂家岗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早已消散在热闹的人海。
如今的聂家岗,是彭三先灶台前忙碌的笑脸,是“椿湫小屋”窗棂透出的温暖灯光,是聂昌盛望着儿子返城背影时眼中的那份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