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群众的感受最真切。武汉市各级党员干部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紧密结合,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一次次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干部作风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本报今起推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办实事解难题》专栏,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现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进展和实际成效。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付梦瑶)7月10日下午,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4楼电梯门刚打开,王先生抱着一摞材料直奔“无差别综合办事窗口”:“公司刚租下办公室,急着进场装修。请问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该找哪个窗口?”
“别急,您这项业务,我们窗口就能受理。”了解情况后,窗口工作人员王欢对照该事项“办事说明书”,打印出一次性告知书递了过去。“您看,所需要的申报材料都写在上面了。”王欢手指清单补充道,“其实这项业务可以在湖北政务服务网线上申请,不用专门跑一趟。”
随后,王欢引导王先生来到旁边的自助服务区,在电脑前指导王先生登录系统、填写信息、上传材料。待王先生确认提交后,王欢回到窗口工位,迅速完成在线审核。从进门到办结,全程只用了30分钟。
“我来之前,琢磨怎么也得两三天时间才能把这些事办利索。”第一次创业的王先生既意外又惊喜,没想到在一个窗口就解决了所有事情,“下次要扩大经营规模,连线下都不用跑了,动动手指就办了!”
“‘无差别综合办事窗口’相当于‘全科医生’,涵盖各领域业务,能接所有‘疑难杂症’,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武昌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昌区行政审批局坚持开门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落实“高频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首席代表帮代办”“局长走流程”等便民利企改革举措,通过意见箱、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清单6项、助企惠民重点实事项目清单6项,并实行清单动态销号管理,每周集中研判,推动民生实事按期办结,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针对企业群众反馈较为集中的疑难件“不好办、办不好”问题,武昌区试点“无差别综合窗口服务标准化”项目,日前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共梳理100项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高频事项,建立1898项标准,覆盖全流程办事链条,并预判群众可能遇到的问题,将解决方案制作成详尽的“办事说明书”,避免群众在各个窗口来回跑。
“无论是复杂、低频还是高频事项,‘无差别综合办事窗口’都能受理。”王欢说,调任该窗口后,行政审批、发改等业务部门都对其进行了培训。得益于“标准化”的建立,从前台窗口材料受理到后台审批要点,自己对照行政审批“办事说明书”也成了“全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已累计为企业群众办事近20万件,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9.99%。
(参与采写: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