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7月10日上午,73岁的汉阳区琴断口街道七里一村社区老党员周重书来到七里小区资源共享屋,从居民放置的废旧物品中寻找合适的材料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的维修。就在3年前,一些住户丢弃的各种废旧杂物曾成为社区“公害”,社区党委开展“小区遍访行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牵头召开了10场居民议事会,在党员群众的支持下建起了资源共享屋,将昔日的垃圾堆变成如今的“百宝屋”,居民矛盾大为减少,每年还可为社区节省近3万元维修费用。
■ 资源共享小屋专收废旧杂物
资源共享屋位于七里小区中央,长约20米,宽约2米,小屋有一人多高,里面划分为“新资源区”“共享区”和“待清理区”。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看到,小屋里整整齐齐存放着各种废旧物品,包括旧沙发、旧桌椅板凳、用剩的水泥、腻子粉、水管等物品。
小屋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微公约”。按照约定,居民可以向小屋投放旧家具等建材资源,不能投放生活垃圾,有需求的居民也可以来这里“淘宝”。建材资源投放到“新资源区”,拿取资源在“共享区”。闲置超过15天的资源会被送到“待清理区”清理。
为了方便居民使用,每天都有2名党员或志愿者在小屋值班,帮助居民填写登记表,并帮助居民投放和寻找物品。
“小屋虽小,却解决了困扰小区多年的脏乱差问题。”70岁的居民刘丽华感慨道,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凝聚了社区党委和党员群众的大量心血。
■ 小区“一元捐”募集4000余元建设资金
七里小区现有住户2100余户,其中三成为租户。因为租户更替频繁,旧租户的家具、电器等“废旧”杂物一般都是被随意丢弃在路边。“小区几乎每天都有废旧杂物被乱丢,不仅影响小区环境,也堵塞了小区道路,居民怨声载道。”七里一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娜说,这一问题困扰居民多年。
2022年,小区进行了初步改造。面对修葺一新的环境,大家都觉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乱丢杂物了。社区党委祭出了“法宝”——七步议事法。
“七步议事法”是社区近年来探索形成的新办法,它按照收集问题、确定项目、议前调研、议事协商、公开公示、跟踪落实和群众评价这七步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实现大家事大家议,以合力解难题。
2022年10月,社区组织召开了9场居民议事会,群策群力寻找破局之策,参会的不仅有社区党委成员,也有租户代表、党员群众、下沉党员代表和共建单位代表。
“一开始很难。”周重书回忆,有人嫌麻烦,有人希望堆放点选址离自己远一点,甚至还有人怀疑社区在假借名头搞违建。他同时也是七里小区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就和李娜及其他党员反复上门做工作,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同意在一处杂物堆放点建一个小屋。
方案有了,选址也定了,费用从何而来?会上,居民们提出可以通过“一元捐”的形式,发动居民自愿募集。小区有3500多人,最后募集了4000余元建设资金,一些有相关技能的居民主动提出免费承接施工。2个月后,一座小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区里乱扔杂物的情况基本消失。
■ 党员志愿者接力担当小屋“服务员”
小屋刚投入使用时并没有门,也没人管理。时间一长,新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喜欢拾荒的居民喜欢到小屋翻找一些可回收的废品。
李娜随后组织召开了第10次居民议事会。会上,有居民建议可以引入“共享”理念,将有用的材料循环利用,这个建议被一致通过。随后,小屋正式升级为“资源共享小屋”,大家共商拿出了微公约,对小屋的使用做了约定。小区36位党员和志愿者分组轮流值班,周一到周日为居民服务。
有了账目,党员志愿者们对小屋里的物资心中有数,遇到居民前来寻找材料,他们可以帮忙寻找,避免居民盲目翻寻。
住户王师傅家的水管爆了,先找了外面的维修人员,对方开价3800元。他找到小屋,周重书知道后,从小屋里翻出用剩的半袋堵漏王和一节水管,上门免费帮他修好了水管。住户唐师傅的鱼缸坏了,买新配件要数百元,结果在小屋里找到了同型号的配件。周重书告诉记者,这些年社区很多公共设施的维修材料也都是从小屋里淘来的,如今小屋已经成为居民口中的“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