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通讯员杨槐柳 吴艳 向一丞
7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追授万松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5月26日,万松在组织完端午节安保风险研判后突发疾病,经送医抢救无效,于次日不幸牺牲。
档案显示:万松,50岁,中共党员,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参警,先后在武汉市公安局警务技术部门、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等处工作,生前为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
从警28年,他默默战斗在武汉公安信息化实战应用一线,支撑协破全市重特大案件160余起,主导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等26个实战数据平台,参与全市风险预判80余次,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优秀公务员2次。
■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工作不眠不休脸肿得像包子
5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万松倒下的地方看到,一张乒乓球台大小的长桌上,整齐码放着200多宗案卷,薄的一拃厚,厚的有半米高。
“这全是‘万大’(同事对万松的尊称)近年来带我们制作的警情研判方案和风险分析报告。”一旁的民警胡欣介绍,从2018年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启用起,万松就带队扛起了全市节假日、恶劣天气等风险研判的重担。作为全国公安第一批高级数据分析师,他对数据的较真出了名:为核实一个数字,驱车几十公里跑分局。
“‘万大’工作起来不要命,牺牲前连最后一顿饭都没顾上吃……”提起那个中午,同事们都难过不已。
5月26日7时30分,民警王国栋上班时,万松已坐在桌前审阅材料。上午10时许,胡欣拿着“五一”客流复盘报告请万松签字,虽然报告是万松组织撰写的,他仍逐页审核每组数据、每条建议。12时2分,万松在工作群发出最后一个通知:“下午4时开周例会,各组准备好计划。”13时58分,胡欣和王国栋按惯例喊万松去汉阳开会,推门发现他斜靠在沙发上昏迷不醒。
“他是我们的顶梁柱。”科信支队支队长张奎红着眼眶回忆,2016年武汉市公安局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时任市局警务技术部门副大队长的万松因兼具侦查经验与计算机专业背景,被选为6名初创成员之一。在中心,万松分管平台搭建、数据分析研判等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管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人为这位名校毕业的高才生感到惋惜,劝他另谋高就,他却说:“我是党员,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最好的舞台。”
在一次重大行动中,需要对全市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接到重任,万松与中心负责人张奎、陈俊带领民警从早到晚不眠不休工作。据陈俊回忆,数据每15分钟刷新一次,要从早7时一直盯到凌晨3时,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专门上了一个闹钟,每15分钟就提醒他们准点核对。熬了两个月,万松的脸肿得像个包子,有人见他脸色难看,劝他休息,他却说:“我是党员,是团队负责人,就应该冲在前。”
■ 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放弃高薪当民警守一方平安
1997年,万松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那一年,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即将破土而出,万松的师兄、后来的“微信之父”张小龙,已带着他的FoxMail英文版闯荡海外市场。
面对互联网浪潮下的高薪诱惑,万松毅然加入警队。就在当时,新型犯罪也日益增多,传统警务模式亟待升级。武汉公安急需警用技术人才,而万松——这位拿过全国华罗庚杯数学竞赛二等奖的尖子生,正是所需。
有人不理解,笑他“傻”,他悄悄告诉同窗好友卜元哲,他要用自己所学守护一方平安,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他从小就揣着个警察梦。”卜元哲说,万松的父亲是位“老公安”,父辈那些勇斗持枪悍匪张君、凭一双迪多鞋印锁定杀人案主犯张明高的故事,曾让少年万松听得如痴如醉。
“他是我们那批新警中最聪明、最勤奋的一个。”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民警何绍鹏回忆,参警后,万松整天不是琢磨数据分析,就是研究侦查思路,很快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1999年底,武昌一木器店店主遇害。参与该案侦办的万松利用技术专长,迅速从上万条信息中找到凶手行踪。专案组据此排查抓获两名嫌疑人,破获湘鄂两地抢劫、杀人等案件5起,收缴手枪1支、子弹10发,及时清除了社会安全隐患。
因为业绩突出,万松很快被提拔为技术中队中队长,后来又升任大队副大队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考察时,大家对他的评价是:“肯学,有担当,能打硬仗。”
2016年,万松调入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负责全市大要案件的数据侦查工作。他将侦查经验和计算机专长融入数据侦查新领域,成为打击罪犯的一把“利刃”。
■ 编“数智天网”筑“平安长城”
预警模型化解群众烦心事
“武汉的服务太给力了!看完演唱会,这么多人‘丝滑’离场。”3月31日凌晨,刀郎演唱会武汉站第二场落幕,一名主播忍不住发视频点赞。
这流畅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致。年初,刀郎巡回演唱会场场火爆,部分无票歌迷聚集场外的情况,让安全隐患悄然滋生。3月底刀郎首临武汉开唱,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接到任务:提前拿出精准的风险预测报告。
没有先例可循,万松找到科信支队副支队长陈俊商量并决定:先从订票平台摸清武汉场的潜在观众规模,收集其他城市演唱会数据作参考,再调取同场馆同热度歌星的大客流数据当基准。3月26日,公安大数据应用平台将三组数据关联分析,形成研判报告。“刀郎演唱会歌迷以中老年人为主,子女多会陪同,可就近安排场地引导其有序互动。”3月29日首场演出当晚,武汉公安等部门按报告部署,为无票歌迷辟出交流空间、安排专人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好评如潮。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春晚分会场、“汉马”等98场大型活动的平安落幕,都离不开万松和团队在幕后的风险预判。
“2016年中心刚成立时,公安大数据应用在国内鲜有人用。”科信支队支队长张奎记得,万松带着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从制定应用规划到搭建平台架构,一步步绘制出武汉公安数智(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的蓝图。2018年,全市两万民警用上了被称为“警务百度”的大数据实战平台,这背后,万松功不可没。2024年底,他牵头研发的大数据预警模型,更推动社会治理从“事后救火”迈向“事前防火”。
今年5月23日暴雨过后,中心民警通过模型分析发现,一户高考家庭正犯愁:小区入口被淹,进出困难,要是高考时还这样可怎么办?信息迅速通过辖区派出所反馈给相关部门,当天,社区就在淹水区架起简易跳板,家长的心头事迎刃而解。
“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才能撑起科技兴警的担子。”这是万松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团队“领头雁”,他带队伍毫无保留——9年间,领着大家啃下碰瓷骗保、非法集资、扫黑除恶等110余项专项研判硬骨头,写出80余份高质量报告,培养出1350名数据分析师,拿下多个公安部、省公安厅建模比赛奖项。
■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为爱的城,爱的人,奉献一生
近日,在解放公园旁的一栋幽静旧楼内,记者见到了万松的妻子张熙。她拿出万松平时常喝的茶叶,泡了一杯递到记者手中,沉吟半晌说:“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人了。”
23年前的初见,瘦瘦的万松带着几分腼腆,不懂浪漫却让张熙动了心——那份踏实的好,藏在细碎的日常里。一次做完饭,招呼全家吃饭,他去送儿子上学,还不忘回头叮嘱妻子:“碗筷放着,等我回来洗。”岳母患青光眼住院,他主动搬去医院陪护。老人觉得不好意思,他笑着说:“您是我妈,照顾您是应该的。”
“他人真好!”提起万松,初中同学李新满是怀念。上学时,温和的他总是在同学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几位远在外地的同学连夜坐飞机赶回武汉,就为送他最后一程。
“他人真好!”几乎所有同事都这样评价万松,万松话不多,总是一脸微笑,是个温润如玉的才子。共事28年,他没对任何人发过脾气。同事工作卡壳,他第一个站出来帮忙;下属出了纰漏,他先扛下责任再教方法;年轻人请教问题,他把笔记本摊开,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评功评奖时,他总往后退,“战‘疫’那回的一等功,是我们硬塞给他的”。
“他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一起进入信息实战应用中心,一起办公多年,提起自己的老战友、老部下万松,陈俊告诉记者,万松话虽不多,但深爱着这座城市,深爱着这里的人们。他要筑一座城,一座用科技搭建起来的平安之城,去守护他爱的人、爱的城。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