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通过大脑意念驱动外骨骼机器人

下肢瘫痪患者完成自主“行走”

    长江日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熊婉婷 聂文闻) “现在可是你自己在走哦!”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外,双下肢瘫痪一年多的徐亮在医生的鼓励下,通过大脑意念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实现了自主“行走”。

    6月16日起,协和医院脑机接口门诊和病房同步开启,徐亮正是这一技术服务的受益者之一。目前,他已顺利出院,后续还将接受康复训练。

    一年前,来自麻城的徐亮因车祸致大脑严重损伤、双下肢截瘫,虽坚持康复治疗但仍无法站立。今年5月,徐亮家人直奔协和医院脑机接口门诊而来。

    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教授团队评估发现,脑外伤造成徐亮的运动神经通路受损,还同时出现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肌力下降两方面问题。姜晓兵介绍说,由于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关节僵硬,双腿强直,仅靠脑机接口技术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团队讨论决定,首先通过脊髓电刺激术解决肌张力增高导致的双腿“动弹不得”问题;随后通过无创脑机接口技术解码大脑运动皮层信号,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尝试自主行走。

    一个月前,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为徐亮实施了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手术。术后第一周,徐亮原本僵硬的双腿可以弯曲,首次借助辅助设备实现了站立。紧接着,徐亮戴上脑机接口帽,经无创脑电设备采集脑运动区域的脑电信号,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并配合以“脑控外骨骼”协同训练。

    现在,徐亮已经能够通过大脑意念,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完成自主“行走”。

    协和医院创新性地提出“脑—脊—机—复能”一体化诊疗技术,通过无创脑机接口驱动,结合脊髓电刺激,实现机器人辅助行走,可使患者最大程度实现功能恢复。据了解,目前这一研究位居全国领先水平,徐亮也是全国第一位接受该疗法的患者。

    “我们的梦想是让瘫痪者重新站立、让失语者重新发声、让生命重拾尊严。”姜晓兵表示,该院脑机接口技术整合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将为脊髓损伤、瘫痪、帕金森病、癫痫、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搭建起“智能诊疗—精准康复”一体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