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新与旧
动能转换中的“两条腿走路”
武汉禾元生物,水稻源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获批上市。这一纸批文,给了业界十余年的讨论一个答案:人血清白蛋白生产,终于跳出“依赖血浆提取”的全球瓶颈。
这背后,是城市转型的清醒——“两条腿走路”。追创新,不丢实业根基;夯传统,敢闯无人之境。
新动能奔涌。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第一;TCL华星,全球唯一量产的印刷OLED 4K专业屏交付;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示范区落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引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动。
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一季度,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1.5倍,医疗仪器增长1.3倍,工业机器人增长1.2倍。
武汉用系统思维,熨平新旧转换的“时间差”——新饭碗要锻得硬,老饭碗要端得稳。
燃油车遇冷,新能源车接棒:岚图累计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产值超500亿元,月产稳定超1万辆,汽车产业在转型中破局;
钢铁、石化承压,老工业焕发新生:武钢“一米七”老厂区,变身绿色超级工厂,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全国1/3新能源汽车。
“两条腿”协同并进。芯片企业给“车谷”供车规级芯片,武钢特种钢反哺本地高端装备制造,新动能往传统产业里注入技术内核,传统产业给新动能提供应用场景。
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拉动产业投资的势头也逐步显现。
一“新”一“旧”,在武汉这片土地上,正形成1+1>2的合力,破解着城市转型的核心命题。
■ 速与效
以质取胜,不二法门
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圆心,五城串起150公里“机器人谷”。整机研发、场景测试集聚,85%的关键零部件本地造,7家整机企业冲刺量产。空间聚成势,从零散布局到集群突破,量的增长里藏着质的跃升。
科创浓度撑厚产业家底,场景密度拓宽应用边界,有限资源撬动全链条突破。链博会上,湖北人形机器人数量5个月翻倍——不是盲目追速,而是效率提起来的“有质量的快”。
发展要含金量,就得换活法。老路靠资源堆规模,走不通了;新路凭效益赢空间,不失速,才是更硬的速度。
土地变高地。武汉中央商务区、长江新区推“上楼经济”,总部集群挤密空间,有限土地载更高能级产业。空间集约了,亩产效益涨了。
青山变金山。东西湖区东风社区,“风光沼储”供绿电,土地既生生态效益,又长经济价值。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
灰色变亮色。闲置厂区植新业态,桥下空间改便民区,学校周边通行效率提升40%。“边角料”变活力场,空间复用率就是效益增长率。
人力变智力。2025年武汉要建28个青年社区,2万套房源扎在产业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十,智力密度上去了,相同产业规模,创新动能更足。
2021—2024年,武汉单位GDP能耗降超10%,而双算力中心营收翻番,1元电力投入能撬动4元收益。一降一升,生动诠释着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
从机器人谷的集聚,到“工业上楼”的集约,再到“风光沼储”的协同,转型发展的武汉正让每一分投入产出更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