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与城市共生

——大城奋进·武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④

    华中数控的SMT自动化生产线。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上接第一版)

    2024年武汉民企百强上报研发经费数据的企业中,研发经费总额较上年增长21.36%。2025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额近七成来自民营企业。研发攻坚和投资加持,显示出武汉民企对城市发展环境的笃定,更见其深耕主业的战略定力。

    ■ “创”出新活力

    “小巨人”及新进规企业产值两位数增长

    7月30日,在湖北鼎龙控股先进材料研究院的超净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攻关半导体关键材料。这家武汉民企专注为晶圆制造、封测厂提供CMP抛光垫、光刻胶等核心材料,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董事长朱双全坦言:“抛光垫树脂配方磨了10年,微球分散性难题啃了5年——没捷径,就是死磕。”如今,鼎龙已是全球唯一能提供全套CMP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正牵头联合本地企业及高校成立“武汉市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助力武汉“顶”起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抛光材料与显示材料产业集群。

    武汉民企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开拓创新,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界培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民企“主战场”,多家民企闯“未来”。“小巨人”企业海微科技推出首款车规级MiniLED直下式分区控光显示屏;“种子独角兽”企业巨安储能首创铁/锌基自分层液流储能技术;“潜在独角兽”企业武汉糖智药业与合作伙伴已在全球率先打通人造肝素的研发路线……

    今年上半年,以民企为主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产值增速、新进规企业工业产值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全市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4%。

    ■ “闯”出新优势

    武汉民企加快“走出去”

    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光电)实验室里,打破国际垄断的传感器集成模块正在被调试,已应用于欧洲汽车主机厂。董事长熊友辉感慨:“真正的全球化,绝非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技术、管理与供应链的全方位深度融入。”

    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武汉外贸动能十足。其中,民企在外贸领域的升级中扛起关键担当,它们正从“低成本制造”的传统路径中突围。四方光电布达佩斯研发基地距欧洲客户3小时车程,加州本土团队48小时响应。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企业通过聘用当地工程师、共建联合实验室,将供应链风险降低30%。这种“全球研发+区域制造+本地服务”的模式,让企业海外营收占比突破40%。

    面对关税挑战,武汉民企以技术赋能、模式革新、全链条布局的立体化战略加快“走出去”。同样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武汉嘉晨电子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系统的“隐形冠军”,服务全球90%的汽车整车厂,海外设3个研发中心与客户同步研发、快速迭代。未来,全球每三台新能源车将有一台用上武汉嘉晨电子的产品。

    2024年,武汉民企实现进出口总额2529.4亿元,比2023年增长18.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2.7%。

    ■ “扛”起新担当

    民企就业贡献率达80%以上

    从智慧社区团购平台“小区e家”到服务800万商户的“扫呗”聚合支付系统,利楚商服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民生需求的细微处。公司董事长王朋坦言:“有些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但当看到菜市场阿姨能够轻松使用扫码支付,社区老人可以便捷地享受各种服务时,我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

    民企是武汉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就业容纳器作用。

    面对制造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困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携手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工厂,为数控技术国赛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通过这些举措,企业累计培养了数万名技能人才,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董事长易平说:“当年轻人愿意为‘中国智造’挥洒热血,民族工业的未来才真正可期。”

    从民生就业的托底保障到地方发展的财力支撑,武汉民企诠释着“企业成长与城市进步同频共振”的深刻内涵,在数据中得到清晰印证——2025年上半年,武汉民营经济纳税总额占全市纳税总额的比重为46.54%。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数中,民企就业贡献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