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这意味着,基金摒弃了短期逐利压力,用耐心陪伴创业者穿越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市场开拓的漫长周期,为长周期创新提供了稳定预期。
对于这一点,种子期科创型企业武汉数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感触颇深。企业觉得科技研发需要长期投入,频繁续贷,缺乏持续创业的安全感,就需要做好金融服务与科技研发“长短结合”的创新服务。
其实,初创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普遍会面对一个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关键时期,俗称“死亡之谷”。
政府要做的,就是帮这些“小苗”跨越这一步。当然,这也有风险,毕竟不是所有的“小苗”都能长成大树。在武汉,产业基金不断完善容错机制——
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投资未达预期的,予以免责;
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
根据尽责评估情况,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创业投资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这样的眼力、定力和耐力。
正是有了金融资本的沃土,科技创新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出,在“创新雨林”的滋养下,迸发蓬勃生机。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市全年净增中小企业16.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武汉市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在武汉市数商协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过文俊看来,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武汉要持续营造更好的股权投资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耐心资本”汇聚,促进“投贷联动”模式迭代和科技保险创新,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作,拓宽“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真正把这样的一种良性循环建立起来,武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聚焦城市产业发展,瞄准企业创新需求,武汉正通过政府性基金的撬动和创新生态的营造,让更多中小企业脱颖而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