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湖北籍开国上将韩先楚之子追忆父亲

离海岸还有50米,他第一个跳下海

    开国上将韩先楚。

    韩先楚上将之子韩卫平。

    通讯员袁振 摄

    1950年5月10日,海南岛战役胜利登陆后,韩先楚(前排右二)与40军、43军和琼崖纵队领导合影。

    扫码看视频《“旋风”司令 韩先楚》

    大别山南麓,红安县二程镇田店村田李家湾蜿蜒的乡村道路上,屹立着一块写有“战将”二字的牌坊。前行不到一公里,“韩先楚将军故居”前高大的三角枫绿意正浓。1927年,14岁的韩先楚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征程。

    “从一个普通战士走向战将,一路抛洒热血。”近日,在接受《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主创团队采访时,韩先楚上将之子韩卫平言语间哽咽,“父亲每一场战斗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

    ■ 以伤残左手和日军拼刺刀

    年少时,韩卫平最爱听父亲讲故事。他曾好奇地问:“您左手伤残几乎不能动,怎么和敌人拼刺刀呢?”韩先楚的左手曾在红军与敌军的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由于战时伤口未能得到及时处理,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左手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根手指都无法正常活动。韩卫平回忆,“父亲因为手臂多年肌肉萎缩,生活很不方便,甚至连衣服扣子都不能灵活系上”。

    但这样的伤痕并未停止他战斗的脚步。1938年4月初,日军出动3万多人围攻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时任八路军115师689团团长的韩先楚,奉命率部配属八路军129师执行作战任务。在山西长乐村战斗中,面对千余名日军的进攻,韩先楚和全团指战员与日军展开5次白刃格斗,连续打退日军的7次冲锋,保证了长乐村战斗的胜利。左手不便的他究竟如何拼杀?韩卫平回忆父亲的回答:“他说,在那种情况下,没有技术,只有满腔的勇气。拼命的勇气拿出来后,任何人都不是你的对手。”

    “勇敢”“身先士卒”,这是韩卫平讲述父亲往昔岁月时使用的高频词汇。他介绍,1931年,父亲在他人生第一场战斗中不仅没有害怕,还带动战友们一起冲锋,“战斗结束后,队长给了他一个‘勇敢分子’的称号。他勇敢的品格伴随了整个革命生涯”。

    ■ 率部在秋雨中奔袭120公里

    1947年9月底,辽宁省威远堡地区,一支队伍冒着秋雨奔袭120公里,直捣国民党53军116师师部,这支队伍正是韩先楚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彼时,他刚刚调任第三纵队司令。

    韩卫平介绍,战前,第三纵队通过侦察掌握到:国民党军第116师师部驻在开原以东的威远堡,其他各团、营则分驻在离威远堡不远的几个点呈“长蛇阵”。在研究作战方案时,韩先楚认为可采取“掏心”战术:奇袭116师师部,引诱其他各点上的团、营脱离工事救援师部,第三纵队则趁机多路设伏打援。韩先楚的方案又奇又险,但最终上级决定按此方案实施。

    9月29日,第三纵队展开奔袭和追击,一天半的昼夜兼程冒雨强行军,于10月1日凌晨包围116师主力,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肖焱表示,奇袭威远堡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成功战例之一,韩先楚“旋风司令”的美名自此开始流传,所部在此次战役中,因行动迅速、屡出奇兵被称为“旋风部队”。随着战争局势演变,“旋风部队”从白山黑水自北向南转战千里,最终席卷至天涯海角。在肖焱看来,“韩先楚率部打出一场场经典战例,既源于自身那股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勇气,更离不开身先士卒与靠前指挥”。

    ■ 用小木船击败大军舰

    1950年初的琼州海峡,敌我两军隔岸对峙。面对海峡天险和国民党构筑的陆海空立体防线,十二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韩先楚力排众议,在无海空军协同支援的情况下分批潜渡,靠着小木船打败了大军舰。

    韩卫平说,大海对于长期在陆地征战的父亲来说是全然陌生的。他将指挥所移到了海边,和战士们一起学海洋知识,以大海为操场、拿帆船做课堂、认渔民为师傅,苦练撑篙、划桨、摇橹、掌舵、拉帆、看风识浪等渡海技能。回忆起父亲当年的决策,韩卫平眼中满是敬佩,“父亲常说,战略决策一定要扬长避短,敢于出击。解放海南岛这一战就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短处,充分利用了季节风”。

    韩先楚带头到渔民家请教,渔民告诉他每年正月到清明,琼州海峡都是北风或东北风,渡海最为有利,帆船顺风顺浪。过了谷雨就是南风,南渡就是逆风了。“父亲和战友们经过对登陆所需要的月亮、潮汐和日出时间的研究,结合渔民提供的‘琼州海峡每月有两次大潮,每次退潮后3天内流速较小,即使无风,也可以摇橹划桨通过’的经验,把海南岛登陆的预定时间定为4月15、16、17日中的一天。”韩卫平说,“这是全年最佳,也是最后一个时机。”

    两次夜间分批小部队潜渡成功,韩先楚认为,大规模渡海作战的条件已经成熟。1950年4月16日晚,第40军在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等率领下,分乘300多艘木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一线海岸起渡剑指海南岛。4月17日凌晨3时,解放军抢滩登陆,“父亲所在指挥船,离岸边越来越近,还差50米左右的时候,他第一个跳下海,向滩头冲锋”。韩卫平感慨:“‘勇敢分子’一直保持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是冲锋在前。”

    ■ 和姐姐阔别20年再重逢

    除了战争记忆,韩卫平还讲述了父亲对家乡红安的深厚情感。1949年2月底,当南下的部队行进至湖北黄冈地区休整时,韩先楚让侦察科派出两个侦察员,去红安查访自己唯一的亲人——姐姐韩先明的下落,自己悄然来到村口等待消息。

    自1929年告别姐姐,韩先楚二十载金戈铁马,从未有机会回过一次家。姐姐的身影,成了他记忆里最柔软也最疼痛的部分。“经过焦灼的等待,终于,父亲看到两个侦察员一高一低地走着,中间有一个瘦瘦小小的人,他一眼就认出那是他的姐姐。他冲出去,在雨中与姐姐相见。姐姐拉着父亲残疾的左手,流着泪询问。他告诉姐姐是打仗负伤,并表示马上就得走,还要解放全中国。”韩卫平说,父亲多次和自己说起这场相逢,“父亲平时是个特别刚强的人,从不轻易掉眼泪,但每次讲到姐姐就会红了眼眶”。

    湖北省档案馆珍藏着数张韩先楚1981年回到红安时的老照片。照片中,他和乡亲们站在一起,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韩卫平透露,父亲回乡时,正值寒冷冬日,看到不少乡亲甚至没有御寒的衣服,父亲想方设法调拨500件旧的军大衣和其他御寒物资送到红安并说:“没地方开支,从我的工资里扣。”韩卫平透露,“自那以后,父亲不敢回红安,说对不起这些革命的老乡,就让我替他回去看看乡亲们,包括御寒的物资也让我替他送回去”。

    在韩卫平的记忆里,父亲韩先楚是一位严父,“特别是对我们学习抓得非常紧,要求子女不要搞特殊化”。韩卫平深受父亲影响,他长期支持慈善事业,目前创办了海南关爱老兵公益基金会,专门扶持关爱全国退役老战士及修建死难烈士墓地。韩卫平表示:“我们将踏遍琼崖,寻访每一处散葬的烈士墓冢,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魂浩气长存。”

    (叶飞艳 汤华明 王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