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纳凉点和幸福食堂“门靠门”

这里的老人消夏有一套

    □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女儿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儿子搀扶着父亲,一起在社区纳凉点跟着节拍舞动双手,拍打身躯。稍作歇息,大家又结伴转到隔壁的幸福食堂,打上三四个小菜,说说笑笑往家走。

    7月2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一幅怡然自得的老人消夏图。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小苹果》的轻快旋律刚落,看到记者拍照,三对母女就围了过来,争着向记者说感受。三个女儿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而她们的母亲都已九旬高龄,坐在轮椅上。无一例外,她们的脸上都带着轻微运动后的红晕,挂着兴奋的笑容。

    63岁的邱夏莲指着轮椅上93岁的母亲宋银梅说:“您看我妈,刚才跟着节拍,两手动得欢着呢!我出去办事把她放这儿,有老街坊们帮着照看,放心。”70岁的黄小玲正给95岁的母亲陈琼英揉肩膀,她笑着补充说:“我们这是‘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社区周四、周五有健康讲座,我学会健身操,自己活动,又带母亲动,一举两得!”

    老人们吃午饭早,时针刚过11时,纳凉点的老人们陆续往隔壁的吉年颐养中心挪步。幸福食堂开饭了——清炒时蔬、凉拌海带丝、茄子烧豆角、香菇滑鸡……十来种家常菜整齐地摆在窗口,素菜3—5元,荤菜8—12元,60岁以上老人还能享9.5折。74岁的龚金汉打了饭,笑着说:“中午回家睡个午觉,下午接着来纳凉点‘报到’。这里晚上10点才关门。”

    幸福食堂一角,78岁的侯菊萍正陪着亲戚喝汤,免费供应的银耳汤甜丝丝的。“这儿的菜干净、实惠,不想做饭就来这儿吃,省事儿!”作为社区老年模特队的积极分子,侯菊萍打扮得体,说话时腰板挺得笔直,“社区把我们老人的事儿放在心上,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啦!”

    “我们这是拆迁还建小区,老人多、老街坊多。”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任莲芳说起了社区“家底”,老人们常常向她反映,夏天怕热、吃饭犯难,“纳凉点和幸福食堂,就是冲着这些需求建的”。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汉区民政局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实效。

    结合更多老人的就餐需求,社区助餐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幸福食堂增设了不少配餐点,不仅覆盖全社区,还惠及社区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像江汉里、民航里吉年幸福食堂就增添了厨房及保温设备,提升配送能力,提供堂食、上门送餐等多种形式的助餐服务。

    在区民政部门支持下,江汉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腾出宽敞空间做纳凉点。幸福食堂就设在党群服务中心隔壁,老人活动和就餐地点“门靠门”,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题,还让老人们有了温馨舒适的休闲去处。

    这样的贴心服务,在江汉区并非个例。区民政局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精准对接老人们的“急难愁盼”,全力推进幸福食堂建设。目前全区16个幸福食堂实现服务全覆盖,今年已提供就餐服务11万人次。

    不仅如此,该区还把区级政策、街道资源、社区需求拧成一股绳,让养老服务越来越暖心。纳凉点里的欢声笑语、幸福食堂里的饭菜香,勾勒出老人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