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三伏天里的“稻客”

    【稻客目标】

    2025年我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18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154万亩。截至目前,全市22万余亩早稻基本收割完毕,晚稻正陆续播种,110万亩中稻长势良好,整体病虫害发生情况可控。

    ■ 飞防无人机

    午夜行动

    “叮铃铃”,7月28日凌晨2时,乡村里一片漆黑,不时传来的蛙声和蝉鸣声,蔡乐的闹钟准时响起。麻利地起身洗漱后,他和父亲开启了一天的重要工作——为种植大户王建斌的620亩稻田做飞防服务。

    1架飞防无人机、3块专用电池、1台小型发电机、1台电风扇、2个水桶,还有若干瓶药物,蔡乐一边清点设备,一边仔细检查无人机的各个部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高温天气下,设备更容易出现问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说话间,蔡乐已将设备装车完毕,出发前往12公里外的破月村。

    蔡乐家住新洲区涨渡湖街道张家列大队。2018年,他贷款买下第一台植保无人机,开始为周边农户提供飞防服务。2021年,他成立了武汉乐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业亩次越来越多,高峰期时,一个月的作业面积超过1万亩次。这两个月,蔡乐的行程排得满满的,甚至有麻城、孝感、荆州等地的种植大户主动联系他去飞防。

    “小乐,稻田就交给你了。”王建斌向蔡乐交代了两句便回了屋。蔡乐戴着头灯,开始按比例调药液,设置好飞行轨迹。“嗡”的一声,硕大的植保无人机缓缓升空,在距离地面约3米的地方停顿片刻,向前方的稻田上空驶去。蔡乐紧紧盯着无人机,调整飞行方向和速度,经过雾化的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稻苗上,不到10分钟,一箱药液就撒完了。

    因夜间光线差,飞防的速度慢了些,原本1个小时能作业150亩,夜间只能作业120亩。“虽然慢了些,但夜间气温比较低,药液挥发得慢一些,效果更好。”蔡乐说,夏天在夜间飞防作业是常态,忙起来的时候,整天整夜都要作业。

    早晨7时许,盛夏的阳光已经有些晒人,连续作业4小时,蔡乐完成了60%的飞防面积,背包里的矿泉水已经空了3瓶,后背早已汗湿。由于田块比较分散,直到10时,蔡乐才将所有稻田喷洒到位,收拾收拾便回到合作社,准备下午4时之后的飞防作业。

    “交给他我很放心!”王建斌介绍,2020年起,基地的飞防服务就交给了蔡乐,作物生长期间,每15—20天就要做一次飞防,蔡乐对他承包的田块位置已经了如指掌,每个阶段需要什么药水也“门清”,效果一直不错。

    多年的飞防经验,让蔡乐能轻松应对夏季的高温挑战。“高温情况下,水分挥发较快,在药物分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会增加一半水量,降低药液浓度,同时增加叶面肥,让水稻增加抗旱性和抗倒伏性。”蔡乐说,无人机电池温度超过75℃就会直接“罢工”,正常情况下,每10分钟就要更换一次电池,并用风扇物理降温。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飞防作业,蔡乐每年都对飞防设备更新升级。“今年无人机的载肥量增加到140斤,药液出水量从12升/分钟提升到18升/分钟,而且信号更强了,距离4000米都能检测到。”蔡乐介绍,无人机飞防作业不仅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还能保障粮食作物稳产增收,大大降低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高温天气还在持续,飞防任务也持续增加,蔡乐和他的团队忙碌在田间地头,为农作物的生长保驾护航。

    ■ “田间医生”

    24小时热线问诊

    一顶草帽、一瓶水,是徐波行走田间地头的“标配”。在蔡甸区张湾街道的一片片稻田中,经常能看到他熟悉的身影。

    作为张湾街道农事服务中心农技员,徐波为街道的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政策指导和农事服务。他的手机24小时在线,随时为农户答疑解惑,他的脚步覆盖了全街道32个乡村、4000多户农家、4万多亩土地,他被农户暖心地称为“田间医生”。

    7月30日7时许,徐波刚到农事服务中心手机就响了。“徐主任,您快来帮我看看,水稻的叶子有些都发黄卷曲了。”电话里传来农户老肖焦急的声音,徐波拿上草帽,驱车20分钟后,来到徐尹邓村老肖的稻田里,一边安抚老肖的情绪,一边走进稻田,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水稻的叶子和根部。

    “老肖,别担心,你家水稻就是缺水了,没有病虫害。最近气温高,田间的水分蒸发快,你看这叶子,因为高温蒸腾作用过强,水分供应不上,就发黄卷曲了。”经过细致地检查,徐波对老肖说,“你先给稻田灌水,降低田间温度,补充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再适当喷施一些叶面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最近多观察,一旦发现水位下降,最好在早晚的时候及时给稻田补水。”

    指导完老肖,徐波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复原村,该村种植大户、富元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代龙早早地等在路边,两人一边巡田,一边说着高温天气下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

    徐波提醒,最近持续高温,正值水稻分蘖孕穗期,要格外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和干旱缺水情况,及时补水,提前预防。代龙听着频频点头:“我们每天都在巡田,之前收到您发来的‘植保指南’,合作社就立刻开始打药预防病虫害,基本能杜绝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

    徐波介绍,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做好田间管护,张湾街道建设了病虫害预警监测站,能小范围精准预防水稻病虫害,街道农事服务中心会将预警信息提前发送给每个村湾,尤其是种植大户,并一对一进行田间指导。

    “以前种水稻完全靠经验,凭肉眼观察,发现有虫害了再打药,现在有了区、街道的提前预警,病虫害发生频率大大减少,水稻质量和产量都提升了。”代龙说。

    正说着,徐波的手机又响了,有农户来咨询蔬菜种植的问题,徐波认真倾听后耐心解答,10多分钟后才挂断电话。为了防止出现农户联系不上他的情况,徐波的手机几乎24小时不关机,夜间收到紧急电话,先视频指导,若问题比较复杂,他便第一时间赶到田间现场指导。

    “徐主任就是这样,平时话不多,但谈到田里的事,就格外认真。”说起徐波,代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自从我在复原村承包了17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徐主任就一直在帮我。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到合作社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帮我们解决难题,并指导政策上的申报。”

    到今年,徐波已在岗位上坚守了30年。而还有许许多多和徐波一样的农技员,烈日下,他们挥洒汗水,全力保障“三夏”生产的顺利进行,只为在金秋时节有个好收成。

    ■ 智慧农场

    数字守田人

    “嘀嘀嘀……”一阵急促的报警声从胡媛的手机里传来。打开农场智慧农业系统App,屏幕上,土壤墒情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清晰显示:5号地块水位低于3厘米,是否立即补水。胡媛轻点屏幕,按下“一键补水”选项,在家远程启动智能灌溉系统,给稻田补水“降温”。

    “以前靠腿跑,现在靠数据跑。”胡媛一边操作智能系统一边说:“高温天气下,田间水分蒸发快,现在正处于水稻分蘖孕穗的关键期,缺水会导致水稻烧根而减产。”

    胡媛是黄陂区永旺智慧农场的管理者之一,2020年,她辞去医院的工作,回乡加入智慧种田的队伍。

    8月1日6时,胡媛来到农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智慧农场管理平台。硕大的屏幕上,显示着2000亩智慧农场的实时情况,全方位监测农场的生产情况。

    “有些田块地势较高,可能会出现浇水不均匀的情况,是最近高温天气下的监测重点。”胡媛点开屏幕上的“实时视频”,逐一查看2000亩智慧农场里的水位情况、作物长势和设备状态。而基地另外2万亩高标准农田,也通过虫情监测站、气象监测站和5G传感器等农业“黑科技”,配合多光谱无人机智能巡田,田间情况一览无遗。

    上午9时,胡媛喊上农场“00后”农机手陶喆,查看基地另外2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情况。通过虫情检测站、气象监测站和5G传感器等农业“黑科技”,配合陶喆操作的多光谱无人机智能巡田,田间情况可一览无余。很快,多光谱无人机升空,开始给稻田“做CT”,实时获取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一张张高清的稻田图片即时传送到电脑上。

    不到2小时,2万多亩稻田的巡查完成了。“如果用传统的人工巡田,2万亩稻田至少要10个人走一整天,田块中心的地方还常被忽略。”胡媛说,“我们在用无人机巡田的时候,经常帮周边农户把田块一起巡查了。”

    当天,多光谱无人机掠过六指街道肖岗村,100亩稻田不到5分钟就巡完,路过农户肖大伯的稻田时,数据监测显示缺氮,得补叶面肥。胡媛立刻联系了肖大伯,告知他缺肥田块的准确位置。肖大伯连连感激:“多亏了你们经常帮忙巡田,高科技就是不一样!”

    早晚各做一次无人机巡田、智能喷灌系统24小时待命、每天检查农机设备随时飞防作业……应对高温天气,胡媛早已习惯与“数字大脑”协同作战,详细记录着农场的高温应对策略,开启“数字保粮战”。

    通过农业“黑科技”,胡媛算了一笔“生态账”:智能灌溉能节水30%,无人机巡田减少人工成本80%,今年病虫害损失预计降低40%……更关键的是,智慧农业让抢农时变成现实,科技正重新定义“汗滴禾下土”的内涵。

    “病虫害少了,水稻质量就更高了。”胡媛介绍,目前农场里主要种植了“飓两优8612”和“华夏香丝”两个优质品种,预计亩产能达到1600斤。今年秋天,丰收在望。

    专题策划/李万里 王璐 李英波 统筹/贾蓓

    本版撰文/蔡梦娅 余康庭 蔡先进 朱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