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基地一间监控室内,技术人员盯着电脑屏幕,认真观察每个数字跳动。“这里建立了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每一台设备、每一段时间的能耗水平、碳排放数据都可实时监控,碳排放管理就在每时每刻。”而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可再生材料比重、利用数智化技术缩短工艺流程等方式,实现生产减碳。
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猛士科技园,一座综合能源站正在园区中心24小时供能。“可根据园区的实际热负荷,调整供热供冷的能力,确保能源可持续、高效供应。”工作人员介绍,园区陆续建成屋顶一体化光伏、综合能源站、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已基本实现园区净零碳生产。
■ 循环经济“吃干榨净”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98%
报废的汽车去哪儿了?在位于蔡甸区的武汉东风鸿泰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85%以上的零部件和材料都能再利用。
8月4日上午,一辆超过15年车龄的东风日产SUV被拖进东风鸿泰报废车拆解区。随着2名拆解工手中的工具轰鸣,这辆车的轮胎、车灯、保险杠、发动机等被拆卸下来。
“这辆车车况较好,零部件经检测后,功能正常。”工作人员王和安说,这些拆解下来的零部件,经过技术手段再制造后,会被刻印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和可追溯条码,进入售后市场,实现再利用。
研究数据显示,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节省85%的原材料和60%的能源消耗。
“吃”垃圾,“吐”电能,在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巨型机械爪每天收入3000吨垃圾,经处理变成电能点亮万家灯火。产业园每年可发电6.77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80.6万吨。
这里还有自动化封闭式生产线,将餐厨、厨余垃圾及废弃食用油分离、发酵,变成沼气、粗油脂和营养土,资源化率达100%。
碎砖、砂石、瓦砾,看似无用的建筑垃圾,加以处理后变身砖块等再生建材,反哺城市建设。垃圾在这里被“吃干榨尽”。
算好循环经济这笔账,企业获利,生态受益。
在武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上企业有30余家,主要从事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再制造等业务。
变废为宝,实现“固废不出厂”,正在成为武汉工业企业的新追求。去年,首批54家企业入选武汉市“无废工厂”。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超过98%,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