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 陶鑫杰 万鸿雁

    不久前,一款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使用自然语言以35分的高分(满分42分)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消息引发热议。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人的主人?是否会争夺人们的“饭碗”,抢占人们的工作,威胁人们的生活?

    不可否认,当前发展尤为迅速的人工智能,相较于人类智慧来说,确实在科学研究、金融投资、医疗诊断等领域表现出令人惊异的优势。比如,由中国科学院设计研发的磐石·基础大模型,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数千篇的文献整理与调研工作,其中包含各种复杂公式与图表,极大缩短了科研时间,提高了科研效率。再比如,由“蚂蚁数科”正式发布的金融推理大模型,能够根据市场整体行情生成风险评估报告,从而辅助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由“海豚智声”研发打造的超声多模态大模型,因为依托于高效的算法支撑,所以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超声依赖于医生经验与手法的诊断局限,从而提升了诊断效率与质量,推动了超声技术向基层领域的下沉。

    但是,人工智能上述优势还不足以构成对人类的“致命威胁”,或者说,人工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相当距离。

    当前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数仍停留在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拟、拓展和延伸,其核心目标旨在通过算法设计、程序推演和数据驱动获得类似于人的推理、决策和实践等能力,从而协助和满足人类完成某些领域的既定工作和预期目标。无论是基于内容推荐的个性化机器程序,还是基于算法推荐的大众化计算模型,它们的设计无疑都是源自人类对问题求解模式的数字化抽象和技术化表达。

    这就好比工具可以拓宽视野,但无法代替眼睛;机器可以为人类生活解答难题,但无法给予真人一般的贴心陪伴;算法可以剖析数据,但无法明晰意义。虽然这些以程序设计和算法驱动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处理上拥有海量的吞吐能力和计算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出自身答案,但是机器目前仍然是机器,它们所计算的每一节、运行的每一环、迈出的每一步,还是对原有设计者预期意图的彰显和反映,自始至终还没有具备类似于人类般的自主意识和情感温度。

    学界有观点认为,人的左脑主要从事判断、推理、分析、书写等逻辑思维,而右脑则主要从事情感、顿悟、直觉、记忆等形象思维。人工智能的设计与运行只是模仿人的左脑功能,而右脑所赋予的功能则无法实现。如唐朝诗人杜甫所创作的千古绝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便犹如隔世之音,可能无法理解和体悟该诗创作时,内心所涌动的悲凉与哀伤之情。

    当然,人工智能虽然无法拥有类似人的情感和创造功能,但是其迅猛发展也会对人类就业造成冲击。短期内人们或许难以接受,但是放眼历史长河,这种冲击将会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因为人工智能在取代某些岗位的同时,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和行业产值。正如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样,拥有内燃机的汽车在取代马车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更多的围绕汽车生产、销售全流程的新的岗位和职业。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饭碗”不会丢失,而是转变成新的工作形式。

    总之,当下的我们不必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给予过度担心和焦虑。因为人类所拥有的创造力、想象力、共情力和判断力,仍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今后,我们要不断领悟人类智慧的思想伟力与创造才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和迭代升级,不断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优势互补与深度协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服务社会、增进福祉的最终目标,从而将人类导向更加发达精妙的智能文明。

    (作者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