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喻海燕 实习生谢欣然)8月7日中午,在长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一束荧光透过特制镜片,在模拟病变组织样本上投下光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方向)专业大三学生赵一帆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在电脑上记录着相关数据。他调试的是自己参与设计的恒流源电路。这个小小的电路,能为实习公司的宫颈癌筛查设备提供稳定的荧光光源。
这个暑假,当不少同学踏上返乡列车时,赵一帆选择留在武汉实习,参与了长江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固有荧光宫颈癌病变诊断仪项目。“以前在书本上学过恒流源,但实际要驱动大功率荧光管,还是感觉压力不小。”他说,设计时每一条电路都要考虑设备未来真实的使用场景。
项目组负责人艾畅介绍,他们团队研发的340纳米LED光源在国内是首创。相比国外常用的汞灯,新光源寿命更长、光线更均匀,成像也更清晰,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能帮助医生更快进行诊断。
项目研发第一周,团队就遇到了难题:怎么在实验室里模拟出癌变组织来测试设备?大家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提设想、改方案,最终找到了办法:在模拟的人体组织上制造部分癌变,再用设备进行测试。“没有先例就自己创造先例,我们很酷。”说起这个创新的测试方法,赵一帆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
“荧光就像一盏灯,能照亮那些不正常的组织,帮医生判断是不是癌变。”从对宫颈癌检测一窍不通的“小白”到现在能聊透相关电路原理,赵一帆觉得这次实习“收获特别大”。遇到不懂的,他就向前辈请教;休息时,自己摸索项目配套软件,在B站找视频加深理解,再在仿真软件上反复测试,验证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行。
从学校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赵一帆感受到的不只是工作内容的变化。“在学校做实验,数据对了就算成功。但在这里,每一条电路都可能影响诊断结果。”他拿起一块边缘烧焦的报废电路板,痕迹格外显眼。成为企业研发团队的一员后,他更体会到肩上的责任,也更期待产品成功时的那份成就感。
“来了光谷才知道,武汉的光电产业链有多完整。”赵一帆说。刚开始实习时,公司负责人指着展厅里的激光设备告诉他:“这些都是从实验室走出去的‘武汉造’。”在参与医疗产品研发工作后,赵一帆找到了志趣所向:参与能造福他人的产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