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孕妇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已完成4.4万人次,发现高风险病例322例,全部随访到位。同时,完成新生儿五项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4.62万人,筛查覆盖率达99.33%。
“现在养孩子成本不低,产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政府把这么重要的筛查项目纳入免费范围,对很多家庭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生娃的底气更足了!”评议员吴孝梅说。
评议员还走访了武汉城建·都市|泊寓(江国路店)、汉悦公寓·燕归园店,了解高校学子留汉安居项目;走访江汉里吉年颐养中心、水果湖综合养老中心,了解养老服务建设;走访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江汉区医保经办服务中心,了解医保基金管理等项目内容。
■ 看服务
党群服务中心变成居民生活客厅
“以前是办事窗口,现在是生活客厅”,在江汉区北湖街道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评议员一边看、一边拍,一边感慨。
今年,全市启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第一批2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撤销大厅办事柜台,为居民腾出活动空间。
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社区大厅办公,年长的居民聚在一起做蛋糕、写书法、下象棋,孩子们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玩游戏……
看到群众评议员来参观,正在写书法的殷秋桂阿姨主动起身,当起了社区宣传员。“我几乎天天都来这里。”殷秋桂说,这里活动丰富,她除了写书法,还在社区学习手势舞。“社区工作人员压缩办公区域,把空间腾出来给我们用,大家来这儿坐一坐,玩一玩,邻里更和睦,社区也更有凝聚力。”
汉阳区四新街道澜菲溪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同样的温馨氛围。社区负责人表示,居民参保登记、退休年审等20余项民生事务,已经由过去的“现场办”改为“网上办”。党群服务中心“去办公化”,进行亲民化改造是趋势。
“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激活了城市细胞,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获得感与幸福感。”走访后,评议员刘继峰向记者感慨,现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更像一个共享会客厅。
参观完社区,评议员又参观了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和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
在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网约车司机刘师傅一边擦车一边和评议员闲聊。“我车还没擦完,电量就接近80%了。”刘师傅说,站里配备了洗手间、餐厅、休息室,充电之余,车主可以避暑小憩,或购买食品补能。据悉,该充电站可同时容纳64辆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
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评议员看到了关于智能充电的未来想象——爱车不仅可以自动充电,还有机器人帮车主完成充电。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全市计划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万个,截至6月底,已建设改造充电桩4.9万个。
“无论是充电桩的建设配备,还是充电黑科技,都让大家对购买新能源车更有信心。”实地参观完,评议员围绕充电安全、充电费用、充电桩文明使用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评议员还参观了江岸区黄浦大街桥下空间、青山区翼果营地等,看城市如何利用闲置区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 看创新
建议开展公众开放日,让科技成果被看见
8月8日上午,群众评议员来到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武汉高端芯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展厅内的“华山”系列芯片立刻吸引了评议员的目光。“为什么取名‘华山’?”面对询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解答:“‘华山’寓意攀登技术高峰的险峻与决心,也象征我们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如华山之脊。”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产品在东风、吉利、比亚迪等车型上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走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进大门,评议员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科技感,整齐列队的6台人形机器人在大家身边翩然起舞。它们灵活地完成高抬腿、举手等动作,步伐协调,机器人群舞表演引得现场惊叹连连。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6月在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揭牌,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
“震撼!”评议员王春梅感叹道,“这些技术未来将深刻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建议政府和企业定期开展跨行业公众开放日,让创新成果被看见,也让企业更贴近市场脉搏。”
评议员李会平深有同感:“这不仅启发我们自身转型,更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窗口。”
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针对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高端芯片等重点赛道,武汉已密集出台7项专项政策,目标年内突破15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不少于10项重大成果。”
8日下午,群众评议员走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土壤传感器、智能配肥机等设备揭示了“数字农业”的奥秘。评议员仔细察看生物农药样品,询问数据采集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
在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评议员观摩了解了基因研究及支持种业发展建设情况。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拥有高通量基因编辑等四大技术平台,是8000多个科研团队和250余家种业公司的坚实后盾。
“我在农村长大,如今看到农业科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既欣慰又震撼。但最关心的是:实验室里这么多好成果,怎么真正落到地里、惠及农民? 快速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评议员张才志问道。
面对犀利提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我们着力推动科技与人才、高校、企业、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借助农创中心的平台优势,支持高校的好成果就地孵化成企业,引导企业的好产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通过构建‘专家+推广站+示范农场’三级体系,让成果变产品,产品成产业,努力发展企业、做大产业,最终惠及市民和广大农民。”
“人形机器人在农业采摘、温室巡检上潜力巨大。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推动在设施农业中试点应用,并协调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精准技术指导。”评议员张真宝建议。
走出会议室,扎进一线,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活动中群众评议员畅所欲言,从产业视角和民生关切发问,倒逼政策与市场需求、群众要求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