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高新企业“从苗到林”,武汉何以能

    (上接第一版)

    “我们重载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在动力系统、精密制造、电控技术等领域,与车谷强大的汽车产业链高度契合。”武汉矢量立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大立坦言,选择武汉经开区投资建设矢量立飞重载无人机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就是看中当地完整的制造链。

    细看他们的故事,有几个共同点:技术细分、门槛高……在武汉,他们能够获得匹配的市场、资金和配套资源。

    江夏的“1+5”基金体系、江岸的50亿元科创基金矩阵、洪山的科技专项资金“拨改投”……

    这些资金也许不多,但就像水渠,能够精准滴灌到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帮它们从0到1、从1到10稳步成长。

    更难得的是,这里还聚集了一支由草根创业者、大学生、海外归国人才和科研人员组成的“新四军”。他们成为驱动硬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

    武汉市飞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三人组”就是个代表,童维军辞了高管职位,回校园当教授,和两个教授一起拿下了全球首创的常压微波等离子技术,成功替代了进口关键材料。

    和过去零星的项目不同,现在的武汉在有意识地种“整片林子”。赛格瑞嵌进光通信生态,安湃光电扎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飞瓴光电补上光电子新材料短板——每一棵树都在长自己的叶子,但根系交织在一起。

    在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周路明看来,武汉是国内最早抓住“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城市之一,把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紧密扣在了一起。

    数据显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7500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块也保持两位数增速,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数量翻倍提供了坚实支撑。

    “武汉拥有优秀的‘零部件’,现在是将它们组装成一台高速运转的创新机器。”周路明认为,这台机器的动力,正来源于科研端、市场端和资本端的深度耦合。

    ■ “从苗到林”的城市密码:三块拼图

    武汉的16000多家高新企业,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高新企业数量翻番,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的。相比深圳、杭州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武汉的起点并不算优势——国企占比较高,民营经济起步晚。那武汉是怎么实现的?

    这背后有三块关键拼图。

    第一块,是耐心资本。武汉的产业基金很少“一锤子买卖”,而是陪伴式投资。不仅投钱,还帮企业找研发资源、上下游合作伙伴。很多基金经理甚至跟着企业跑产线、跑市场,变成半个“合伙人”。

    第二块,是精准育种。这来自武汉对“根企业”的识别与扶持,不搞大水漫灌。

    近年来,武汉提出选好创新创业种苗支持创业者、好项目落地成为“根企业”的源头活水,还提出要培育50家“未来之鹰”企业,支持引导一批成长性企业,在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整机等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

    赛事成了重要选育场——去年“创客中国”武汉赛“双十佳”里,70%都是首创项目,很多赛后不到半年就注册落地。

    16年来,武汉市创业十佳大赛走出300多位创业“双十佳”,培育出10余家上市公司及3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第三块,是制度松土,为企业提供“长大”的空间。

    武汉建立了“1+15+N”的企业服务网络,覆盖668个服务工作站2700多名服务专员,基本实现“企业有事,10分钟能找到人”。

    从资本耐心到制度柔性,从精准育种到生态共生,武汉这片“创新雨林”正在进入旺盛期。企业像苗木一样长高,长成森林,再反过来为土壤提供养分——这就是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