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荣光,群星闪耀。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聚焦医疗创新的盛会于8月1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举行。112项武汉首批核心医疗技术成果的百余位项目专家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会场,接受这座城市对“健康守护者”的崇高敬意。活动中,名医大咖们围绕医疗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以及在科技浪潮中如何坚守医者仁心。
■ 领航、先锋、强基三梯队
勾勒武汉医疗创新高地医疗技术全景图
此次发布的112项技术,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经过科学分层评审,系统勾勒出武汉医疗创新的全景图,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全链条的创新梯队。
“领航技术”瞄准国际前沿: 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的“难治复发血液病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致力于突破治疗瓶颈,并通过标准化和成本控制惠及普通患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余锂镭教授的“自主神经调控技术防治重大心血管疾病”,代表国内顶尖探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金平教授的“微创辅助循环技术”为危重晚期心衰患者带来新希望;武汉市中心医院叶平的“电位指导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治疗”突破心血管领域国际难题。
“先锋技术”聚焦国内引领与突破: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的高仿生器官芯片技术为精准医疗开启微观世界新大门;武汉儿童医院卞红强教授的儿童消化道“杂交手术”,以一站式微创破解婴幼儿诊疗困局;武汉市第三医院张伟教授团队的“简易超薄游离皮瓣切取技术”,显著减少烧伤患者手术创伤和经济负担。
“强基技术”着眼临床推广与普惠民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吴明富教授的“复合缺陷型盆底器官脱垂精准诊断和重建技术”,强调精准定位和分层推广计划,加速基层应用;武汉市中医医院谢添教授将传统“汉派骨伤诊疗技术”与现代夹板结合,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具备良好基层推广潜力。
■ 创新如何落地 大咖热议关键密码
活动现场特设项目首席专家采访通道,成为名医大咖分享创新智慧的窗口。如何让高精尖技术真正惠及大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指出关键:推动“技术标准化”“联合产业链降成本”以及“积极争取医保覆盖”,多措并举实现创新治疗的“用得起、用得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吴明富教授表示,作为头部医院既要“勇攀医学高峰”填补国际空白,更要“发挥头雁效应”,通过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跃升。
针对年轻医师关心的临床与科研平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金平教授以自身经历指出,“临床是科研的源头活水”,鼓励青年才俊从日常诊疗痛点出发寻找研究方向,实现临床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 科技浪潮下 医者仁心是永恒坐标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医者的核心价值何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观点鲜明:AI是提升效率、优化精准度的“强助攻”工具,但绝非替代者。医患沟通的温情、复杂病情的综合研判,永远需要医者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医务工作者应主动驾驭技术,守住“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与技术创新间的平衡点。
这份对“人”的关怀,在武汉儿童医院卞红强教授身上尤为细腻。面对无法清晰表达病痛的幼儿,他和团队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通过哭声、肢体语言和精密检查锁定病灶,并设计充满童趣的诊疗流程。
武汉市中医医院谢添教授展望武汉中医药的未来在于“守正创新”:在传承“汉派骨伤”等特色技艺精髓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良创新,并通过“强基技术”推广,让中医药更深入社区、服务百姓,守护健康并吸引年轻力量传承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