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科海无涯·

焦耳:坏事变好事

    陈洁 科普作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著有《山河判断笔尖头》《何以科学家》等。

    □ 陈洁

    1818年的平安夜,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外,一个姓焦耳的富商家里,一个小娃娃降生了。

    新生儿的父亲欣喜若狂,那时候,他完全没预料到,这个儿子以后会将他家的姓氏,变成能量、热量和功的国际单位。

    焦耳有着成为纨绔子弟的全部条件:老爸是酿酒商,家里除了酒就是钱。父母宠爱他,看他身体不好,越发舍不得送他去上学,读什么书?辛苦拿学位还不为找份好工作?咱不稀罕!跟爸爸在家学着酿酒,继承家业,一辈子啃老也毫无压力。

    焦耳小朋友也觉得这样挺好。他在家里很自在,喜欢干什么就干点儿什么。酿酒商的孩子能玩什么?还不都跟酿酒有关。他最初接触科技,就是捣鼓出一台电磁机,想取代蒸汽机,提高酿酒效率。效率是提高了,可当时电磁机用的锌电池贵得出奇,很多时候卖出去的酒钱还不够买电池的。

    不过在此过程中,焦耳对电和热越发好奇起来,他的兴趣和研究一骑飞驰而去,很快忘了“初心”,离他爸的酿酒事业和最初的赚钱目的越来越远。

    他老爸干脆腾了间房子出来给他做实验室,儿子跑出去跟着化学家道尔顿学东学西,他不懂,也支持。

    焦耳随即就“折腾”出了一个公式:Q=I2Rt,意思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和通电的时间都成正比。这个公式,如今的高中生都要背,叫“焦耳定律”。

    不过在当时,可没人知道这个词儿,谁承认他呀?一个压根儿就没进过学堂的富家子弟,玩科学跟八旗子弟玩蛐蛐、遛鸟、古玩和票戏似的,就敢信口开河说是电流在产生热?笑话!那时候,“热质说”(Caloric Theory)已经在世界各大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里,由教授、院士、大牌科学泰斗们讲授了一百多年了。

    焦耳这小子还挺倔,而且被宠大的孩子,自信心都膨胀得不行,只怀疑权威和传统,轻易不会怀疑自己。他不断地发表论文,大会小会上发言,到处为自己宣传。可就是没人理会。

    他开始被人正经对待,还是在俄国正牌物理学家也得出相同结论之后,在其他知名学者(如开尔文)的认同和推荐之后。当越来越多不同的“职业科学家”在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不约而同证实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人们追溯最初提出这命题的人,才发现了圈子外的焦耳。

    1850年,英国皇家学会吸纳焦耳为会员,算是让这个“业余爱好者”转正。接踵而来的皇家勋章之类的奖励就不胜枚举了。这些认可和荣誉,距离他第一次发表热学论文已经差不多十年。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历史好不微妙。如果焦耳不是业余的,他的发现会被学界注意和认真对待,也许早就得到证实和认可。但另一方面,焦耳能做出这成果,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读过书,他完全是从现实角度切入问题,而没有学院理论的先入为主。如果他开始学到的就是“热质”等概念,从中学到研究生的课程里,有一整套关于热质的系统理论,等他学完了,还可能质疑教材和教授,有所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