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建百姓园林 绘湿地花城

武汉以“含绿量”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东湖绿道三期。 

    赵端 摄

    俯瞰解放公园,犹如森林氧吧。 

    邹幼勤 摄

    武汉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沙湖公园主会场。

    王宁波 摄

    俯瞰琴台转盘,犹如一个大花环。

    琚珺珂 摄

    市民在东湖嬉水游憩。 

    陶进 摄

    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上,鸟群翩飞。 

    魏斌 摄

    从增添家门口的林荫绿地到“绣”出绿廊花路高颜值,从河湖长林长携手共护,到全民共建共享“百姓园林”,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在支点建设中筑牢生态根基、提升生态承载力、激活绿色发展动能,厚植支点建设绿色底色,绘就湿地花城美景和人民幸福新图景。

    ————————

    东湖碧波潋滟生辉,倒映着江城夏日的云影天光,栈道旁莲叶田田,绿伞亭亭,水鸟轻掠涟漪……盛夏的武汉,盈盈水韵,草木葳蕤,每一帧景致都晕染着沁人的清凉。这抹绿,成为城市最诗意的底色。

    在武汉,生态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课题,通过系统性实践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到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一系列“金字招牌”不仅是“两山”理念在江城落地生根的有力见证,更让生态保护从纸面规划走进市民生活。

    积极响应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的精神,紧扣会议对园林工作从“单一绿化工程”转向“全生命周期生态系统治理”的要求,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用实干为市民织就触手可及的“绿色幸福网”,以建设更加宜居美丽的人民城市为目标,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城。

    ■ 增添家门口的林荫绿地 市民迈出家门就踏进公园

    八月中下旬的武汉,高温仍在持续。在东湖路双湖桥路口的渠化岛上,背着双肩包等绿灯的方宁说:“虽然热,但从家门口到这里,沿途树荫不断,就连在路口等灯时也能享受荫凉。”在方宁过马路的渠化岛上,一共种植了12株法桐,形成了森林式林荫路口。

    有机绿色系统的构建,让城市美好触手可及。截至2024年底,武汉林荫路总长3661公里,林荫路覆盖率达88.8%,高品质林荫路与公园相接,1024座公园串珠成链,500个绿色驿站深度融入市民生活,构建百姓身边宜居的园林绿化空间网络。随着绿地系统的不断完善,城市的绿意将愈加丰厚充盈,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和便利的生态体验。

    养眼的林荫路,让市民在夏日也可畅游休闲。建设大道黄孝河路路口、黄浦大街路口,东湖路双湖桥路口等交通路口的渠化岛上种植遮阴树,使林荫路与林荫路无缝对接。

    各具特色的公园,全龄友好、老幼皆宜。解放公园开阔的运动场上,有挥洒汗水、跃动生命的活力;沙湖公园四季花海中,满是驻足欣赏、乐享芬芳的游人;后襄河公园的“潮汐”步道上,是晨昏漫步、呼吸鲜氧的身影……

    小空间也有大用处。今年武汉计划利用街头空地,新改建“小而精”、全龄友好型的口袋公园120座,同时创新建设形式,依托相关建设项目,由社会单位投资建设,面向市民开放共享。

    扎根社区的500个绿色驿站,成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新阵地。100个园艺师对口服务100个社区绿色驿站,通过一对一服务,打通市民花友和专业人士的双向交流渠道,“送绿”到家门口。

    ■ “绣”出绿廊花路高颜值 新景观让市民争相打卡

    8月13日早上10时许,在武深高速入口白沙洲收费站旁,一片向日葵正在盛放,张女士一家人正在拍照打卡。“去年途经这处高速入口时,这里还是一片垃圾堆积区,没想到短短一年间,竟已蝶变成繁花盛开的绿化带。”

    高速公路旁的闲置绿地,经繁花点缀焕发新颜。“四线一口”(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进出城道路沿线及入城口)的环境好坏,关系着城市的第一印象。

    在“四线一口”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中,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编制了《武汉市重点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作为指南,快速集中行动整治相关点位,用低成本、低维护的方式,对原有绿地进行“美商”迭代升级。

    汉口三阳路解放大道路口至沿江大道路口,由“垂江绿廊”升级为“垂江花廊”,花路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配上沿江大道摆放的鱼纹花箱,让花卉品种更丰富、层次更分明。

    条条花路精心织就,江城芳菲日益绵延。从满城灿烂的樱花大道,到纵横交错的月季花廊,在三角梅、凌霄花、紫薇的接续绽放中,武汉这座“走花路上班的城市”更加浪漫美好。

    110条重要道路绿化品质得到提升,200多万株月季为城市披上了五彩锦绣, 30多处花漾街区、100多处花园路口扮靓江城。如今,出门见绿、转角遇花,已经成了每位市民生活中的常态。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以绣花匠心雕琢方寸之美,将生态获得感融入生活肌理,让“家在武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正是“宜居之城”应有的深度与温度。

    ■ 林长河湖长携手共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活力

    武汉伴水而生,湖泊、江河,这些独具特色的生态湿地资源,勾画出国际湿地城市的风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武汉之美,深蕴于山、林、水融合的立体之美。

    从制度创新入手,确保绿色底色。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颁发武汉市首本林地经营权不动产证书,打通林业资源市场化通道。创新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联动机制,协调解决林业湿地与河湖水域的共性问题,联合巡查调研解决重难点问题。

    以建设和保护为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武汉率先出台湿地保护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成杜公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建立“空天水岸”智慧监测系统,守护4万公顷重要湿地;推动城市湿地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和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落地。眼下,超3万只夏候鸟正在沉湖湿地筑巢繁衍,青头潜鸭种群增长至540只,占全国总量的21%。50处小微湿地走进社区,让市民推窗见水、出门见景。

    绿水青山的守护,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福祉。蔡甸区依托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金字招牌,成功促成油菜花节、观鸟节等活动的举办。在黄陂区,香溪谷的溯溪、露营、咖啡“爆火”,带动黄陂区36万人吃上“旅游饭”。江夏区舒安街道彭塘村等山林成为林下经济种植区,林下种油茶、食用菌、中草药,保护森林的效益真正眼见为实。

    从绿意润城到绿色惠民,这一系列的生动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城大地的鲜活印证——生态高颜值加速转化为发展高质量与民生获得感,宜居之城的幸福底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中愈加厚重璀璨。

    ■ 绘就湿地花城新蓝图 不断丰富城市生态底色

    全生命周期生态系统治理,武汉湿地花城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新规划的编制和出台,让湿地花城的长卷内容更丰富、色彩更鲜艳。

    绿道建设有了新的目标。《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全面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空间关系,实现全域绿道网络基本成型。依托武汉山水人文禀赋精心打造一批特色绿道,充分展示武汉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逐步建成畅通便捷、完善舒适、特色彰显的全域绿道网络。

    亲近自然更加便捷。东西山系山林步道项目聚焦东湖绿心片区七座山体,以野趣自然、低干扰、低维护为特色,通过完善路网、优化入口驿站,设3条特色徒步线路,实现城市到森林无缝切换,打造行山探幽享自然的山林步道。

    赏樱花将有多视角多维度的体验。规划更多大中小型樱花打卡点,构建标志性赏樱空间,通过空轨、山上、水边等多视角、沉浸式体验。结合地域特色,重点打造樱花走廊,展现“人在画中游、车在花中行”的赏樱效果。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高标准规划为基础,全力建设美丽武汉。结合即将出台的‘十五五’规划及未来发展战略,奋楫争先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贡献园林和林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