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当前,智能手机、LED显示屏行业遇困。需求饱和,出货量下滑,低价换市场难破局。要捅破产业天花板,唯有靠技术创新,进行生产流程、协作模式、组织形态等智能化重构。而AI,正是破局的“凿子”。
武汉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光电子信息产业正是产业焕新的重点领域之一。AI对先进制造业的改变,率先在这一领域落地。
激光行业面临结构性过剩。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顾波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谁领跑‘AI+激光’创新,谁就能引领产业未来。”华工科技开发出基于工业大模型的焊缝识别跟踪系统,引导机器人进行高精度焊接,识别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了50%。
武汉探索破解行业同质化竞争。在武汉市新型显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华星光电联合格创东智等软件企业,携手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协同攻关,首批聚焦面板设计仿真、制造良率优化两大方向,通过AI等技术优化显示面板工艺、丰富产品形态,推动屏显行业从“内部内卷”转向“外部突破”。
武汉正争创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如何让优势产业持续领跑,武汉的回答是:借“智”闯关,用“内功”破“内卷”。
■ 从一束光到一座创新城
凭“智”突围,20年追“芯”路迈向产业高地
6月26日,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在武汉正式发布,芯片搭载全球首创的AI芯云融合定位技术,车辆、无人机等移动载体快速运动中也能精准定位。
武汉梦芯科技接受调研组采访时介绍,搭载该芯片的智能割草机,可自动定时作业,无需人工推扶、收集草屑。能将传统两周一次的“剪发式”割草,升级为每日自动“刮胡式”养护,适配海外家庭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集成电路产业是武汉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去年以来,先进半导体等板块转型升级势头明显。集成电路圆片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1—7月,湖北集成电路圆片、电子元件产量再提速,分别增长20.9%、46.8%,彰显产业韧性。
据调研组多年观察,超20年追“芯”路,武汉从激光、光通信起跳,逐步迈向芯片产业高地。武汉正是因为依托“光芯屏端网”优势,持续抓住AI和集成电路交叉领域的技术迭代机会,加快通用高算力训练芯片、多模态智能传感芯片、高能效边缘端异构智能芯片发展,凭“智”脱颖而出,诞生首款4K级显卡GPU、国内首款7纳米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等。
我国光电子产业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冲刺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挑大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指出,“一束光”若想行稳致远,必须为世界贡献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
武汉正在先进半导体、未来网络等13个细分赛道上发展未来产业。调研组发现,多个赛道由“光”延伸而来,“光芯屏端网”多有交叉。
“光”的生命力在于照亮“未来”,而“智”的驱动力在于赋能“创新”。在全球产业重构背景下,武汉正将“光”与“智”培育成城市生长的底层能力,不断放大倍增效应,闯出无可限量的未来。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陈永权 徐丹 李琴 执笔: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