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市政协围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言资政

    游客在武汉长江大桥旁拍照留念。 

    赵广亮 摄

    8月26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言献策。会上,9名市政协常委、委员作会议发言。

    以下为发言摘登。

    ■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朱进 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打造世界级的文旅融合IP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文旅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推出“长江+文旅”核心产品。持续举办文化论坛、国际时装周等主题活动,提升文旅行业国际接待能力。

    推进文体旅资源整合与集聚发展,构筑全域全链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规划,加快构建“一核引领、多极联动、全域融合”的发展格局,围绕“两江四岸”等核心板块,推动塑造区域文旅品牌。

    加快推进文体旅融合和业态创新升级,开辟发展新赛道。加快推进“体育+”多维融合,做强“武网”等品牌赛事,培育新兴户外运动产业,构建“体育+”消费生态圈。

    完善文体旅融合发展政策,汇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强大合力。强化文体旅产业数据统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培育产业联盟。强化金融支持和财政奖补,设立专项基金。

    ■ 大力开展第二届武汉“三个十大”评选

    进一步释放文旅叠加效应

    蒋红瑶 市政协委员,武汉广播电视台(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

    建议在去年基础上,大力开展第二届武汉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十大伴手礼评选活动:

    借鉴“出圈”城市经验,实现武汉美食好物和旅游的联动赋能。借武汉“三个十大”评选,挖掘美食和伴手礼文化内涵,让游客“为一款美食、一些好物赴一座城”,释放文旅叠加效应。

    多维破圈,融媒升级,借美食好物催生文旅“顶流”。邀请湖北籍、武汉籍名人任“武汉味道推荐官”,发互动话题。在武汉各类活动现场设“三个十大”展示专区,联动建设在美食地标设打卡点。为入选企业定制宣传方案,拍短剧,整合多渠道宣传。

    构筑全品类衍生品矩阵,激活“三个十大”消费场景。邀请专业团队设计差异化文创衍生品,与国际知名品牌、本地传统品牌、跨行业品牌联名。邀请顶尖直播间与头部网红带货。

    ■ 深耕木兰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 打造支柱产业

    熊定萍 市政协委员,黄陂区政协主席

    重塑文艺新维度,以文润心升境界。影视动漫领域创含“黄陂元素”作品,舞台艺术打磨楚剧等并驻演巡演,音乐与游戏领域创木兰主题歌曲、开发益智游戏。打造数字媒体矩阵,建“云上木兰”数字博物馆,办品牌节庆活动。

    多维构建新场域,以文化境造格局。将“定远公园”更名“木兰文化公园”并增设标志性元素,恢复重建大转盘木兰雕像。列车、地铁设“木兰号”,公共空间融入木兰元素。建“四维体验模型”,实行“多景联票”,实施“新木兰文创振兴工程”。

    建立长效新机制,以文兴业开新局。推动省市区联动纳入规划,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税收减免。建数字博物馆与数据库,多途径培育人才,设传承人才奖励基金。实施精准营销,整合媒体资源。

    ■ 发展赛事经济 激发消费新动能

    金婵 市政协委员,东湖高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办公室副主任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赛事国际影响力与本土特色。积极拓展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申办高水平国际系列赛事,培育本土特色赛事IP。巩固提升武汉网球公开赛等传统赛事,延伸赛事产业链。

    推动消费与产业深度融合,释放赛事经济乘数效应。促进赛事与消费空间融合,鼓励社会赛事进入体育公园等区域。发展“比赛日经济”,推动“产赛协同”。

    提升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优化赛事体验。通过更新升级配套餐饮、住宿及会议功能,提升场馆综合利用效能。

    创新文化演艺模式。积极推动文化数字化传播,扩大传播覆盖力和文化影响力。 完善政策与机制保障。建立一站式赛事筹办协同工作机制,拓展赛事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

    ■ 彰显武汉“江湖”文化特色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周娟 市政协常委,市民盟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深化“文”“旅”融合,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江湖”文化内核,推动长江文化等与现代都市精神融合。

    聚焦“江”“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升级长江夜游产品,打造“一桥两山”景区,开发特色场馆与演出。设计“江湖”主题故事线,推出多条旅游路线与主题项目。

    推行“软”“硬”并举,提升旅游服务竞争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科技赋能,提升智慧景区水平。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增进“主”“客”交流,提升旅游体验参与感。建立文旅主客共享指标体系,定期监测分析。鼓励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推出志愿者服务。开发深度体验项目。

    ■ 提升武汉长江生态廊道品牌 带动文旅消费

    董菲 市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民进副主委,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

    “亮名片”聚焦长江文化特色IP。构建武汉长江生态廊道统一文旅品牌体系,全球征集创意元素并宣传。聚焦“一桥两山”等沿江重点项目,策划大事件,订制市民活动。完善江滩公园交通设施,串联景点。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重要节点宣传长江廊道文旅品牌。

    “增效益”创新性推出文旅产品。细分人群市场,推出差异化、“水陆空一体”文旅产品,打造长江文化综合体验区,改造码头推进跨区轮渡项目,建设直升机游览起降点。对江滩低效闲置设施微更新。

    “创机制”提升整体运营水平。构建江、滩、城一盘棋“泛景区”新模式。成立各区江滩管委会,加强专项事务管理人员配置。利用文旅运营公司经验培育文旅产品,盘活闲置空间。

    ■ 精心打造演艺之都 协同发力“留量”经济

    鲍丽君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武汉经开区工委主委,武汉经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加强统筹领导,营造演艺“优环境”。成立“演艺之都”领导小组,细化市区分工,明确市、区两级权责,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研究标杆城市经验并制定发展策略。鼓励企业参与演艺项目,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优化审批流程推行高效模式。

    加强多维引流,展现城市“新形象”。举办高质量文艺演出,创新本土文旅演艺品牌,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开展景区、文创等评选推广,制作“演唱会在武汉”文旅消费地图。引导新媒体发布演出相关内容,授权开发衍生产品。

    优化配套服务,提升观众“好评率”。在交通站点设接驳车,派送服务包,演唱会后举办光影秀,推动交通、商圈延时服务。招募“文旅体验官”监督涉旅环节,开展满意度调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推行“票根经济”优惠。

    ■ 以动漫游戏产业赋能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袁小山 市政协委员,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

    强化产业基础与内容产能。制定中小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人才专项政策留高端人才。推进“高校+产业”一体化,支持建设动漫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设立“北斗+动漫游戏”研发专项,争取引领业态升级。

    强化IP文旅项目招商与落地。设国际IP合作引进专项,吸引国际主题公园运营商;推动存量商业设施与头部企业合作,提供补贴或优惠;引导景区、场馆与企业共建沉浸项目,设文旅融合招商示范区,给予用地、融资与宣传支持。

    构建产业出海与服务支撑体系。以武汉为引领,建立沿江城市数字创意产业创新链与科教协同机制。制定游戏出海企业招商政策,打造IP出海产业集群,搭建一站式出海服务平台。

    加强跨部门协同与政策集成。政府牵头设立专门机构,推动政策落地与产业生态集聚,实现跨部门协同。

    ■ 将微短剧打造成武汉文旅产业跃升新引擎

    彭骥 市政协委员,市民盟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云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加快出台市级微短剧专项扶持政策,设立“绿色通道”,吸引全国头部平台、企业及项目落户。

    全力打造国家级微短剧产业基地(集群)。依托高标准建设片场基地,引进专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强化基地“协拍服务中心”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深化平台合作,构建全域传播矩阵。巩固提升斗鱼等本土平台优势,支持本土企业内容创作与品牌打造。深化与爱奇艺等头部平台合作。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生态链。推动高校微短剧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支持共建实习实训中心。靶向引进关键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

    聚焦“文旅+微短剧”深耕内容与场景创新。挖掘武汉文旅资源建立创作素材库,设立资金或赛事鼓励创作标杆剧集。鼓励开发“微短剧 +”特色文旅融合产品。

    策划:市政协研究室、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