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昌区“家门口的工会小组”让小区焕新颜

工会服务圈融入职工生活圈

    □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通讯员彭霜 兰曼

    8月27日下午,在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武车社区西斯莱公馆小区2栋架空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此纳凉、看书。这是武昌区“家门口的工会小组”带领社区居民改建的活动空间。从去年开始,武昌区总工会将过去主要依托于企业的工会服务阵地延伸至居民小区,在全区成立了184个工会小组,让工会“服务圈”更好地融入职工“生活圈”,让小区焕新颜。

    西斯莱公馆小区2015年建成投用,有2300多户居民。以前,小区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不够,居民很是发愁。“我一直想给咱小区贡献余热,正愁找不到组织。”该小区工会小组组长63岁的马玉春,退休前是单位工会主席,有着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

    居民有需求,工会小组立马行动。在马玉春和小组成员帮助下,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召开改造议事会。

    “我希望能有一面‘光影墙’,把咱们举办的活动照片都贴上去,一眼就看到小区的变化”“能不能摆上小朋友玩的摇摇马,方便我们遛娃”……一张长桌上,居民畅所欲言。马玉春将大家的想法汇总在卡片上,通过整理归纳,得到了大体设计思路。在武昌区总工会的指导下,小区架空层改造正式启动。

    如今的架空层里,乒乓球室、阅读角、健身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居民们还捐赠了图书、桌椅等。工会小组成员和小区志愿者一起排班,组织乒乓球比赛,在社区的链接下开展手机课堂等各类培训活动。   

    武昌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184个“家门口的工会小组”在新阵地为职工当好“娘家人”,吸引了大量退休职工与新就业群体就近参加小区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基层治理补充了新鲜血液,带动更多热心居民投身社区建设。

    在徐家棚街道油料所小区,一座供居民聊天议事、纳凉下棋的“小区职工之家”凉亭坐落在居民楼下。这原本只是一个闲置多年的荒废无用老车棚。去年,工会小组成员刘永愉把居民对老车棚改造的意愿反馈到社区,立即引起社区的重视,组织居民共同参与了“小区职工之家”凉亭结构选材、风格颜色等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工会小组成员宋思雨是油料所后勤部主任,他帮忙对接油料所协调场地,还将单位资源引入小区,利用凉亭边的空地,打造出种上彩色科研油菜的科普田,亮丽了小区环境。

    在金沙社区天梨花园小区,工会小组广泛征集居民群众意见,在工会的参与推动下,将近800平方米的架空层改造一新,休闲桌椅、健身器材、投影设备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家门口的象棋大赛、趣味手工、便民服务等活动接连不断,小区居民群众连声称赞:“有了工会小组,我们在小区找到了组织,工会真不愧是我们的娘家人。”

    “居民既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工会的贴身服务,又能利用这个阵地参与社区的各项公益活动。”金沙社区党委书记吴磊说,区、街两级工会经常过来协助参与小区基层治理,也鼓励工会小组作为与职工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基层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好团结凝聚作用,利用好这些“家门口的工会阵地”,组织包粽子、义诊、文体比赛等活动,让住在小区的职工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来自娘家的温暖。

    (参与采写: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