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深海重器从武汉启航

    (上接第一版)

    武汉船机平台建造项目经理董诚介绍,“港航平5”历时两年研发建造,作为推动我国海上发电向深远海迈进的“大国重器”,该平台通过技术攻关,解决了深远海水下深度过深、大风机起吊等一系列难题,达到了可满足26兆瓦风机的施工作业要求。平台最大起重能力1800吨,最大作业水深超过70米,作业范围可达离岸3000海里。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巧梅指出,该平台将推动我国从“近海—小风机”时代跨入“深远海—大风机”时代,对能源转型、海洋经济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海采矿领域,武汉船机参与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其布放回收系统、伸缩补偿装置等关键设备已通过东海与南海实船验证。

    2024年,“海葵一号”“海基二号”两大装备入选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海基二号”是我国首座超300米水深远海固定式平台。武汉船机为两者提供核心装备,包括潜液泵系统与多台海工吊机,体现了在高端海工装备的全面配套能力。

    武汉船机技术中心赵彬表示,这些成果加快了我国船海工程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为我国深海开发贡献了力量。

    ■ “小巧智能”海底大显身手

    在深海精细作业与极端环境适应领域,“武汉造”的创新体现在“小巧”与“智能”。

    由中国船舶719所研制的全球首台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下潜深度达1000米,待机时间超10小时,具备游泳、潜水和海底爬行能力,可满足复杂海底环境的精确观测与辅助作业需求。2021年8月,该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进入产业化阶段。

    719所首席专家陈功表示,“麒麟”号将为海洋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与应急搜救提供新手段。华中科技大学、海王机电等本地单位参与研制,标志着湖北在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同样体现“小而精”特色的,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学子研发的“仿生水蛇式海底管道检测机器人”。该作品在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团队负责人刘轩睿介绍,机器人采用模块化仿生设计,模拟水蛇运动姿态,可灵活穿梭于深海管道,并能分体进入狭窄区域,有效解决传统设备适应性差、检测盲区多的问题。随着海洋油气管道规模扩大,该类装备对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深海实力”的背后,是雄厚产业基础与集群优势。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唯一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城市,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产业链较为齐全,链上企业机构超100家。目前,武汉以武昌区、新洲区为重点,分别加快建设绿色智能船舶设计和建造集聚区,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产业链。同时,以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依托,重点承载交通航运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719所、武船等“国家队”正在与高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闭环。

    一条贯穿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一批体量庞大与精巧智能并重的深海装备不断涌现,武汉这座内陆城市正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与远大的产业抱负,将“武汉造”的旗帜插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