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周恋芹
300余平方米的开放式党群服务空间,两侧特意预留的通道各有分工:白天,这里是商户进货、理货的“便民缓冲区”,保障经营有序开展;傍晚6时后,货物被及时清挪,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居民的“休闲乐园”——阿姨们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家长带着孩子追逐嬉戏,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这是硚口区永茂社区每日上演的日常。
永茂社区位于汉正街核心地段,既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发祥地,也是一个居住着3618名常住人口、密布3457户商业门店的商居混杂社区。
曾经,“巴掌大”的区域里,居民的生活需求与商户的经营诉求频频摩擦、地盘争抢不断。如今,永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浩汲取汉正街“商贸智慧”,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阵地联建,积极打造商居“和谐共生”的社区治理“样板间”。
■ “三个一”工作法化解商居地盘之争
44岁的李浩是土生土长的汉正街伢,大家习惯叫他“浩子”书记。
“楼上住满居民,楼下遍布商铺”,是永茂社区商居交织的真实写照,也是李浩的生活记忆。如何让有限空间同时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商户经营需要?李浩给出的答案是:做好阵地联建,让商居从“各取所需”走向“互惠互利”。
“现在商户和居民像一家人,再也不会为抢地盘吵架了。”居民齐珍回忆,曾经她因底商占道多次投诉,如今主动帮商户接孩子、带菜,买衣服也能享受到成本价,“不打不相识,现在我们都是熟人了。”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区创新推出的“三个一”工作法——楼上“咵一咵”、店里“坐一坐”、社区“议一议”,让商居矛盾在唠嗑中消融,让共同期盼在协作中落地。
每周三下午,社区2楼的共享议事厅里,李浩、商户代表和居民围坐在一起“咵天”,从电梯维修到垃圾分类,从噪声管控到停车规划,大家畅所欲言。“以前楼下商户卸货噪声大,通过‘咵一咵’,商户主动调整卸货时间,还加装了隔音棉,现在邻里关系特别融洽。” 居民李大爷笑着说。
针对商户的“急难愁盼”,李浩和社区党员干部每月至少两次到店里“坐一坐”,去年为商户争取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持23项,帮助5家商户解决物流运输难题。每季度一次的社区“议一议”协商会,更是让商居代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前年底,社区通过协商会确定的商户门牌统一改造项目,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商户吸引了更多客流,实现“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永茂社区原有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较小,功能室设置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2023年社区打造1600平方米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集服务功能、市场服务、陈列展示“三区一体”,同时兴建幸福食堂、寒暑假托管、老人康养等8个主题“小屋”,让小区的社会组织、文艺团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也解决了经商务工人员生活后顾之忧。
■ 商户手工活就近交给居民,商户省心居民满意
在党群服务中心,“春泥手工坊”是个孵化的明星项目。谈及发起“春泥手工坊”的初衷,李浩说:“社区里不少居民闲在家,容易滋生家庭小摩擦;另一边商户明明有用工需求,却常陷入‘找人难’的困境,这不是守着‘金山’要饭吃吗?”一年前,李浩牵头成立“春泥手工坊”,将盘扣制作、中国结编织、流苏穿制、五金打结等手工加工活引到居民身边,搭建起家门口的灵活就业平台。
63岁的爱爱姐退休后加入了“春泥手工坊”,如今已是工坊培养的36名熟练技工之一。她不仅自己承接加工订单,还主动将活计分配给社区的下岗职工、全职宝妈等群体。“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边做手工边拉家常,赚取零花钱补贴家用,还能为社区做贡献。”爱爱姐说。
据介绍,每到生产旺季,“春泥手工坊”从每件加工品中提取1分钱,注入社区公益基金池。截至目前,“春泥手工坊”已累计为社区公益基金筹款1.7万余元。其中1.3万元已用于采购公益奖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走访慰问等,以实际行动反哺社区公益。
除了手工坊,永茂社区还联动汉正街辅料市场浙江党支部、小商品市场党支部,以及饰品、鞋业、床上用品等商会,共同推出“公益积分超市”。各支部与商会主动出钱出物支持,居民只需登记成为志愿者,参与助老送餐、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就能兑换积分换取生活用品。
“都是居民‘动动脚就能做到’的事,既接地气又能调动积极性。比如送独居老人看病3小时,能积240分。”李浩说。商会的付出也有回报。他们会被推举为“诚信商家”“永茂挚友”,信誉加分让生意越做越大。
李浩说:“尊重居民、商户的主体地位,链接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才能越做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