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新洲区“解难事”为企业群众“办实事”

党员干部以实干体现助企惠民

    干部在人才夜市为求职者服务。

    以群众接受的方式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

    叶东辉 摄

    夏日的热浪挡不住“志愿红”的脚步。新洲区邾城街道博物大道延长线、风情大道延长线、城北工业园是城市管理的薄弱地段,为破解城乡接合部的管理难题,8月19日,志愿者弯腰俯身、挥汗如雨——他们手持扫把、垃圾夹,深入草丛、花坛、堤坡清除杂树杂草和垃圾。这是区委社工部、区城管执法局联合四家社会公益组织发起的“清洁家园”现场。新洲区通过多部门力量的融合,形成多层次的“清洁家园”劳动体系,在加强城市管理薄弱环节管理的同时,也成为新洲干部转变作风、真情惠民的最美注脚。

    新洲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转变作风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上,持续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把“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用“破题”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不论是养老认证、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还是夜间经济服务、政务优化,在这些关乎群众安危冷暖的细微之处,党员干部们的脚步勤了,群众的笑容多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洲区创新推出“人才夜市”招聘模式,将就业服务嵌入繁华商圈,利用夜间人流量大、氛围轻松的特点,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零压力对接平台。活动现场还设置政策咨询专区,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破解求职者时间冲突问题,实现“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联动,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贴民心。

    群众看病一直是最直接的民生关切。曾经,区内各家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互不相认,患者每换一家医院就要重复检查,既浪费金钱更耽误时间。区卫健局紧盯这个“老毛病”,推动建立跨院互认机制,打通20家医疗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线上流转、跨院调阅”。以“数据互通”破解“重复检查烦”,推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截至目前,全区医疗机构通过线上线下互认累计为患者节约费用580余万元,涵盖互认项目13.4万项,避免重复检查29万余小时。

    市井烟火,最抚人心。入夏后,将军山景区成了附近居民夜间休闲的热门地点,高峰期每天吸引新洲、黄冈等地3000多居民前来。作为一种新的夜间纳凉经济现象,如何保障这类活动的安全、卫生、有序进行,徐古街道迅速响应,组建起每日超过80人的综合服务队,每晚高峰时段驻点值守。新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上山步道,新建的公共厕所解决了游客的“急事”,治安摄像头全覆盖、垃圾“日扫日清”让环境更整洁安全。新洲区以“精细管理”破解“景区治理难”,打造安心、舒心、放心的公共休闲空间。

    企业的痛点,就是干部服务的重点。“之前不了解政策,流动资金压力大,‘政采贷’推送上门真是帮了大忙。”一位小微企业负责人说道。区财政局组织政策宣讲队走进园区,现场讲解融资流程,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困难,目前已推动完成“政采贷”授信超过500万元。以“政策上门”破解“企业融资困难”,以精准服务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政务服务的温度,直接关系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三店街道推动党员干部“坐窗口、跟流程”,通过一线参与审批和服务,现场找堵点、当场解难题,实现“发现问题—现场办公—跟踪问效”闭环管理,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一线工作法”破解了“政务服务堵”,推动服务提质、办事提速、作风提升。

    新洲区通过一次次上门服务、一项项数据互通、一件件实事落地,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党员干部走近基层、走进百姓家,解难题、办实事,把群众的“需求清单”一项项变为“工作清单”,用实干书写了作风转变的新篇章。

    (蔡爽 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