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骏骏”好样的:三代人守一碗粉火了近50年

    □ 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清晨6时的武汉中山大道,骏骏牛肉粉硚口老店的香气漫出店门。招牌上“源于1976”四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碗牛肉粉,已伴随武汉人走过近50年,更藏着陈家代代相传的“勤”与“信”。

    ■ 爷爷奶奶70岁仍守岗 高汤熬够5小时

    8月30日上午10时,三四十平方米的店内依旧座无虚席。两口大锅,一口滚水烫粉,洁白宽粉入水即起,落入早已备好的牛肉或牛杂浓汤中;另一口装着大猪骨的锅则咕嘟着醇厚的高汤,最后那一勺提鲜的骨头汤,是让整碗粉香起来的点睛之笔。这一幕,早在十多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就被镜头捕捉。

    一碗粉,配上面窝,是许多老街坊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早餐仪式。筷子轻轻一挑一拌,藏在粉底的厚厚实实的牛肉便翻了上来,宽粉裹着浓汤入口,鲜爽又筋道。“从小吃到大,离不开了。”食客李先生笑着说。80岁的王爷爷从香港路坐车来排队等粉,“好吃,蛮合胃口”。外卖员匆忙取餐,外地游客赶来“过早”……

    一份小吃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上怎么能火近50年?骏骏牛肉粉店的负责人、年逾花甲的陈国骏坦言:“勤劳持家,诚信做事,是生意经,也是家训。”72岁的大哥陈国胜在柜台上熟练舀起不同的汤料。兄弟俩是“骏骏”的第二代传人。

    第一代人把店子开起来,也把勤劳诚信的家训立起来。“母亲80岁的时候还在柜台上算账,脑筋活得很。她说,不能骗顾客,小孩子来了还要多给点。”

    陈家兄弟的父母于1976年在汉口长堤街摆起早点摊。1978年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政府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夫妻俩以小儿子“陈国骏”的名字办下执照,并用其小名“骏骏”为牛肉粉命名。很快,夫妻俩告别小推车,和硚口的个体户一起集中到中山大道居仁门的铁棚子里经营。城市不断更新,陈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5位兄弟姐妹陆续加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推进街巷改造,铁棚区域升级为规范市场,陈家在硚口拥有了第一间门面。

    如今第一代创始人已离世,第二代人仍坚守家训:陈国骏负总责,抓经营;陈国胜守总店配料,牛肉、牛肚、牛筋的分量,他心里有杆“准秤”,绝不差一丝一毫;陈国胜的老伴郑水枝年过七旬,还在后厨细切牛腰,“切得匀,煮出来才嫩”。

    “家有千万,勤俭一半。做小餐饮,吃的就是勤劳饭,偷不得懒、耍不得滑。”郑水枝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店里食材从不含糊:粉是本地厂家每日新鲜配送;牛肉、牛杂要经浸泡、焯水、慢炖多道工序卤制;猪骨高汤至少熬够5小时。

    ■ 学历高也要站三年柜台 牛肉粉传到第三代 

    凌晨4时30分,陈本黄准时进店。后厨里,他开始准备当天的臊子。“臊子是牛肉粉的灵魂,火候、时间都得掐准,少熬半小时,味道就差一截。”陈本黄一边搅拌锅中的臊子,一边留意火候,每一个动作都熟练且专注。早上6时整,店门大开,迎接第一拨来“过早”的顾客。

    陈本黄是陈国胜的儿子,今年45岁,已挑起第三代人传承家业的大梁。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牛肉粉店。“我是吃着这碗粉长大的,更想把爷爷奶奶创下的店好好做下去。”同一种食材,由一个人制作,可以保持风味的稳定。陈本黄坚持亲手制作臊子已经有十几年了。

    面对餐饮行业越来越高的规范要求,他主动学习现代经营理念,实现“明厨亮灶”,让顾客能看到食材处理全过程;建立进货溯源制度,所有原料都从正规企业采购,确保食品安全;还制定了门店卫生标准,每天打烊后必须彻底清洁后厨。这些举措,让“骏骏”不仅留住了老味道,更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陈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学历多高,都要先到店里劳动。陈本黄的堂弟陈黄星大学毕业后在店里站了3年柜台,然后去了一家证券公司。“每天早起开门、招呼顾客、收钱找零——知道赚钱要靠一双手,与人打交道要讲诚信,就算做其他工作,这些道理都用得上。”另一位堂弟陈龙成了体育教练,只要店里需要他也会来搭把手,煮粉、收碗都很熟练。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开店快50年了,陈家每个人都本分做事、踏实做人,从来没有过不良记录。”无论是第二代的陈国胜,还是第三代的陈本黄,提起这点都带着自豪。

    ■ 高一女生暑期到店劳动 小店要冲百年老店

    陈家的第四代开始接过劳动的接力棒。陈本黄的女儿陈嘉怡上高一。8月30日,嘉怡在店里熟练地收钱、出票、找零,与顾客交流落落大方,俨然是一名合格的“小店新人”。她说:“爸爸太辛苦了。”陈本黄很支持,“我们陈家的孩子,上了初中后,寒暑假就要来店里劳动。做得认真,还会有奖励”。

    陈本黄说,不是非要让孩子们以后继续卖牛肉粉,而是希望通过劳动,让他们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懂得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份职业。

    硚口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科科长黄嵘婷表示,骏骏牛肉粉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小餐饮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早期露天摆摊求生存,到后来规范经营谋发展,再到如今传承风味树品牌,其成长轨迹折射出武汉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该店目前已被列入武汉名特优新个体户名录。

    2010年至今,“骏骏”从一家总店扩展至六家门店,家族中十几人参与经营,还带动社会就业超百人。

    记者在中山大道看到,骏骏牛肉粉店所在的周边,汇聚了各式粉面、水饺、包子等美食小吃,沿街招牌整齐排列,即便高峰时段,各家小店也严守“不占道经营”的规矩,顾客坐在店内用餐,路面整洁。

    中山大道的街巷变宽了、门店变亮了,城市的烟火气里,始终不变的是这碗粉的味道,“我们就想做好一碗粉,守好这个店,争取做成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