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教育的敌人,它可能是教育史上最强大的放大器——既能放大人类的智慧,也可能放大我们的懒惰;既能扩展教育边界,也可能压缩成长空间。
一个启迪人心的未来图景来自某小学的实践:学生们用AI分析本地河流污染数据,设计治理方案,亲手制作净水装置,最后撰写给市长的环保倡议书——在这个过程中,AI是研究工具,劳动是实践方式,德育渗透在团队协作中,美育体现在方案设计里,体育锻炼于野外调查时。五育在AI的联结下融合为完整的生命教育。
教育的终极命题从未改变:不是培养更高效的“人力”,而是培育更丰盈的人。当AI能解微分方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数学之美;当AI能创作交响乐,我们要守护孩子初次触碰琴弦时的战栗。凡是涉及情感体验、动手实践、身体感知和创造性突破的领域,人的主体性不仅不能被弱化,反而应该因为AI接管了重复性工作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如果我们选择仅仅用AI来更高效地刷题和应试,那我们或许会得到一批知识渊博却缺乏灵魂的“优秀学生”。但如果我们有勇气和智慧,选择利用AI卸下知识重负,从而更专注地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同理心和坚韧品格,那我们就有望培养出能够驾驭AI的“全面发展的人”。
就像最好的航海家不会诅咒风暴,而是学会利用风浪;最智慧的教育者不会抗拒AI,而是带着清醒的热爱,引导新一代在数字浪潮中成为——更有温度的人,更富创造力的思想者,更鲜活的生命。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