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教育家精神引领

武昌教师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程启明老师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政课。

    武昌区教育系统举行第41个教师节艺术思政课。

    武昌区教育局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属于全体武昌教师的荣誉。

    柯希湖老师(左二)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武昌区第三届教职工气排球赛,展现武昌教职工满满活力。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成为唯一卫冕湖北省校园足球赛冠军学校。

    2025年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暨“阳光大课间”展示活动,解放桥小学、八铺街小学等学校展示啦啦操。

    当晨光漫过武昌校园,武昌区滨江实验第三小学体育教师陈绪康正陪孩子玩着“听哨抢球”的课间游戏,晒湖中学足球教练章凯微驼的身影仍守在足球训练场,省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柯希湖用积木拼搭出函数图像,让课堂响起阵阵惊叹——这些日常画面里,藏着武昌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践行: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破边界开新局的创新。

    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的“领头雁”,他们以体育“C位”搭建学生成长基石,用改革创新重构课堂形态,靠家校社协同织密育人网络,让“五育融合”从理念落地为孩子眼中的光、奔跑的汗、成长的喜。站在“十五五”教育发展的新起点,这群教育者更以个体微光汇聚成炬,持续书写“每所学校都优质、每个孩子都出彩”的答卷,让武昌教育的改革之力,成为托起未来的坚实力量。

    ■ 他们说“总想做一件大事”

    把“玩”藏进运动里 为成长绘就底色

    武昌区滨江实验第三小学老师陈绪康是一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体育教师。和很多武昌的年轻教师一样,他心里“总想做一件大事”。

    每天琢磨怎么带孩子们开心地“玩”成了陈绪康每天的大事。有时他是障碍物,孩子们跳起来跟他击掌才能进入下一关;有时他是火车头,带领大家安全到达终点站;更多时候他是孩子们的智多星,给他们带去无尽的游玩创意……

    他提议组织“游戏展”,和体育组的老师们收集大量的游戏案例及相关资料,每个年段整理出三个类别共18个游戏,专门适配“课间十分钟”。击鼓传花、听哨抢球、瓶子挑战、A4纸传递等这些室内游戏让下雨天也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室外游戏听数抱团、结网捕鱼、抢夺红旗在操场上遍地开花。

    在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里,每个特殊孩子正在像交好朋友一样,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篮球、乒乓球、滚球……教师们用“运动强身—竞技强心—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为他们量身打造成长舞台。

    2024年全国特奥滚球比赛里,该校5名孩子组成湖北队出征。老师们放弃休假时间,用将近50天时间,帮助胡津羿、向昱泽、刘亚平 3名新队员打磨技能。赛场上,孩子们全力拼搏,最终捧回2金3银2铜,让汗水变成了闪亮的勋章。多年来,这所学校带着孩子们闯过一场又一场特奥赛事,从田径、轮滑到球类运动,累计182枚金牌——在这里,运动不只是竞技,更是照亮他们未来的光。

    运动里确实藏着改变人生的力量。武汉市晒湖中学小学部足球教练章凯弓着微驼的脊背,拖着不太方便的左腿,大声指导着队员训练。“带孩子踢足球”这件事章凯坚持了34年。这位校园“足球引路人”见证了无数外来务工子弟从“没穿过专业球鞋”到“踢进职业赛场”的蝶变。队员严宇恒穿着鞋面翻卷的旧鞋在赛场上奋力奔跑时,章凯悄悄自费买了新鞋作为奖励;全国联赛遇冻雨,他陪着浑身挂冰碴的孩子们坚持完赛……在他的带领下,晒湖中学每年稳定输送足球后备人才,邓渊泽、余田乐等学生先后入选国字号少年集训队,如今已成为职业球员。

    “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足球队主教练李志涛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今年暑期刚结束的2025年湖北省中学生足球比赛中,十四中足球队以3-0的比分完胜实力强劲的荆州代表队,成功卫冕该项赛事冠军。聚光灯下,少年们捧起的不只是奖杯,更是用坚持和意志浇筑的青春勋章。该校近五年已培养了60余名国家一、二级运动员,孩子们凭借足球特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

    运动这件“小事”其实一直是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大事”,是老师们心中的“大事”。近年来,武昌区深入实施体育“C位”专项行动,要求全区小学100%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1个40分钟大课间、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

    在政策引领下,各校教师各显神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体育育人模式。武昌区丁字桥幼儿园改变以往晨间做操锻炼的模式,开启晨间体能大循环活动。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穿梭于平衡木、跳绳区、钻隧道等多个运动区域,尽情释放活力;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打造了首个体教融合“飞驰小车神”标杆品牌,孩子们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中淬炼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塑造完整人格;白鹭街小学的“四季体育”矩阵,让学生在春季运动会、夏季游泳、秋季球类联赛、冬季长跑中感受运动乐趣;武昌实验小学制定“体育十条”,从跳绳练习到体质自测,全方位保障学生运动权益;南湖二小推进“三课二动”策略,将家庭运动、社区体育与校园课程紧密结合,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闭环。

    ■ 他们让“课堂不只有课本”

    用生活解知识,让学习满是新意

    今年夏天,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周世康查到自己的成绩,高兴地直拍大腿。他站在母校校门前感慨,在实验中学的3年,也是“让优秀成为习惯”的3年,优秀成绩的背后,是科学方法与健康心态的结合。

    “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直线’,火焰山轮廓是‘曲面’,猪八戒的肚子绕肚脐转一圈就是‘旋转体’!”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课堂上,趣味而生动的教学方式,总让学生们意犹未尽。柯希湖是学校青年教师的代表之一,他坚信“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是生活的密码”。各种自制教具堆满了他的讲台——矿泉水瓶改造成量筒,硬纸板折成三棱锥,乐高积木拼出函数图像……细腻风趣的教学让他深受孩子的喜爱,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他斩获了中学数学组一等奖第一名。

    在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英语老师喻雯茜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大家都爱听她的课,做她布置的特色英语作业。”喻雯茜在教学和作业的设计中注重适度留白和回归生活。课堂中,她创设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项目设定,并给学生半开放题型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作业是可以自主建构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订正,比单纯地完成作业更有意义。2025年,喻雯茜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在华中师大一附中, 老师们的教研工作也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数学教师付靖宜,在教学之余积极投身教育研究。在刚刚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她斩获全国大奖,比赛中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让评委们赞赏。

    课堂创新,是武昌区打造“高效课堂” 的生动实践。为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武昌教师从教学模式、课堂形式、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突破,让40分钟课堂“由表及里增质”。

    在数字教育领域,武昌教师同样走在前列。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石越文老师以《AI如何理解三国演义》为课题,带领学生以经典文本为语料,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优化算法”的流程,培养 “逻辑推演—数据实证—批判反思”的工程思维;水果湖高级中学的何珍珍老师则将决策树算法嵌入“信息安全”思政语境,让学生在掌握AI技术的同时,树立数字公民的责任意识。两位老师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示活动中双双斩获一等奖,展现了武昌教师的科技素养。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数智教育”成为全国典范。该校孙益老师为新洲、五峰等乡村学校定制数智培训课程,培养200余名具备AI教学能力的教师,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辐射偏远地区。

    ■ 他们能“择一业,爱一生”

    执笔墨守初心,让传承带着温度

    教育教学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扎根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代代相续的传承土壤;在武昌,一群躬耕者以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让传承有温度、创新有方向。

    武汉市东湖中学物理教师张雅慧提起师傅程启明满是敬佩:“40年手写400万字物理教案,每一篇都一丝不苟——他用一生诠释‘择一业,爱一生’。”身为省特级教师的程启明,虽获10余项国家、省、市荣誉,却始终保持“从零开始”的严谨:每节课前重写教案,哪怕教过几十遍的内容,也会依学生情况调整;他的教案本被称作“活动的物理教案博物馆”。2017年,张雅慧拜程启明为师,每逢公开课便研读师傅的教案,汲取“教好学生”的秘诀。如今成长为教研组长的她,既继承了“手写教案”的严谨,更传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她研究学生学习规律与兴趣,让物理课堂生动有趣,助学生从“怕物理”变“爱物理”。

    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刘进,用31年坚守诠释“传承”。无论教学设备如何更新,他始终坚持“手写板书”。随着经验积累,刘进的板书不断创新:用彩色粉笔绘图,用符号、曲线图梳理课文,还邀请学生共同设计板书,让板书成为“师生精神互动的载体”。自2011年起,他每周双休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粉笔字技法》,15年从未间断:“教大学生写粉笔字,是为让‘板书育人’的传统代代相传,让更多教师用文字传递知识与温度。”

    武汉市第九中学的“讲台双姝”陈慧萍、陈翠萍姐妹,将“教育传承”刻进血脉。姐姐陈慧萍2007年站上英语讲台,秉持“让每个学生敢开口说英语”的初心,她设计“英语情景剧”“单词接龙”等活动鼓励内向学生,课后为基础薄弱学生辅导。妹妹陈翠萍2009年成为物理教师,她坚持“让每个学生爱上思考”:用“矿泉水瓶做浮力实验”“蜡烛演示热胀冷缩”,将复杂原理转化为生活案例,耐心引导学生探索“奇怪的疑问”。姐妹俩的教育初心,源于父亲老陈老师。童年时,她们常看到父亲伏案备课的灯光、与学生促膝长谈的耐心。陈慧萍说:“父亲让我们明白,教师不是谋生职业,而是用真心浇灌的修行,这份初心我们会一直坚守。”

    在武昌的教育土壤里,传承不仅是师徒相授、血脉延续,更有温暖回响——武汉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美术教师孙厚,便是生动注脚。10多年前,他是该校美术专业公认的优秀学生;毕业后,怀着对母校的感恩回到校园任教。他既把积累的学习方法、创作技巧传给学生,又以“教坛新秀”的活力精进教学,斩获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大赛大奖。面对中职学生的迷茫,孙厚常鼓励:“无论中考成绩如何,进中职就要挺起胸膛,将来抬头走出学校。”这句话藏着他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从被教育照亮,到成为照亮学生的光。

    ■ 他们说“育人不能关起门来”

    连家校搭桥梁,让成长多些广度

    在武昌,教师是撬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轴,既做课堂的领路人,也当机制的联结者与资源的整合者,让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贯通、在生活与实践中扎根,让每个孩子在更广阔的育人生态中健康成长。

    武汉中学思政教师吴晓,20载深耕思政教育,始终以“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为目标激活课堂:她结合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的校史与“朴诚勇毅”校训,让学生在先辈故事里触摸“忠诚、奉献、担当”;更创新“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化身校史馆讲解员,从“听故事”到“传精神”,深化对党史校史的理解。

    在武汉中学,像吴晓这样的思政老师还有很多。在教师们的引导下,学校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考入军校 “携笔从戎”。今年,2025届毕业生李旭康、倪明鑫就双双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家庭是主场,教师搭桥梁让德育融入日常。武珞路中学的雷凯红老师,作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深谙家庭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推出“家校共育空中思政课”:用歌曲、朗诵、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与家长围坐一起听红色故事、参与讨论,把思政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客厅;她还牵头建立家校协同“包保机制”,让班主任、家长、心理委员组成“守护联盟”,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困扰。

    更多武昌教师还推动家庭育人常态化:傅家坡小学、丁字桥小学教师联动家长开展 “亲子运动打卡计划”,借智能手环监测运动数据、监督书包重量,形成“评价—反馈—优化”闭环;中南路小学、解放桥小学教师组织 “家长减负工作坊”,指导家长科学安排课余活动,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为孩子营造轻松成长环境。

    社会是课堂,教师聚资源让视野向远延伸。武昌教师主动打破校园围墙,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广阔学习平台:每学期中山路小学“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的“开学第一课”学校就邀请科学家们走进校园,站上讲台,为小学生们讲授知识。

    此外,教师们还联动社区、商户、企业、高校志愿者,打造小兰花志愿服务团队、中华小茶人等项目,开展近百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清理社区垃圾、慰问孤寡老人、体验传统茶文化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在武昌区,教育边界正在不断消融,每个孩子都能在家庭支持、社会关爱的“育人生态”中,成长为有信仰、有担当、有视野的新时代新人。

    撰文:张煜 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