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通讯员廖晓玲 张陆波
位于三阳路地铁站旁的一块“边角料”地块,曾是驾校和停车场的占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灯火通明的社区体育运动中心。9月16日傍晚,刚打完球的市民刘先生笑着对长江日报记者说:“以前这里乱糟糟的,现在下班就能运动,方便多了!”
这块“金边银角”的重生,是全市纵深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武汉地铁集团等市属国企积极盘活“三资”的生动案例。
今年以来,武汉市财政局紧密围绕湖北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以及武汉市改革发展核心任务,立足“为国理财、为民服务”使命担当,以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战本领为核心,推动60名骨干组成攻坚专班,将干部“推”向基层一线,在盘活存量资产的火线上,锤炼“懂政策、通市场、会运营”的新本领。
■ 破茧第一步:
放下账本沉到一线
预算处“90后”青年干部任萌的工位空了两个月。
面对如何优化财源建设、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等课题,处室讨论让她常常感到“知识恐慌”:“坐在办公室里想破头,不如到现场找答案。”
江城的酷暑天,她一头扎进了东湖高新区生物城产业园,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沉浸式”调研。
每天上午7时,任萌便赶到园区,跟着招商人员跑企业、看落地、问需求、跟服务。她的调研笔记密密麻麻,最终牵头起草的推动财源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措施,直指产业链薄弱环节、政策获得感等痛点。
“用脚底板找答案”已成常态。在预算处会议室,每天早晚雷打不动的头脑风暴会上,一张彩色坐标系图纸是他们的最新战果——纵轴列政策层级,横轴分项目类型,绿黄橙红四色标注保障等级。
“这个涉及初创企业房租补贴,企业获得感强但规模分散,我认为应归入黄色弹性区,优先保障核心条款……”一位年轻干部边演示数据边阐述观点。处长郭超在一旁引导:“大家要跳出‘记账’思维,想想这笔钱从哪里来、如何高效用、能否带来长远增值?”
社保处团队则深入市儿童福利院等基层单位,通过每周一讲、每人一题、每周一问、每周一看、每周一会的“五个一”学习活动,引导青年干部在工作一线解决难题。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民生、兜底线和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保处副处长孙思亮出了一组数据:通过深入基层精准施策,持续巩固民生保障网,我市城乡低保标准较2021年分别提高23%、32%。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三级公立医院全域覆盖,全市托位数达5.8万个,养老床位总数达4.9万张。
■ 突围新战场:
给攻坚战装上“科技引擎”
“异常低价怎么治?不能等,我们要率先破局。”政府采购处处长吴树华语气坚定。
面对这个难题,他们选择“让数据说话”。处里5名青年骨干一头扎进近三年来全市6000个政府采购项目包的“数据海洋”。针对“报价低于有效报价平均值50%、报价低于次低有效报价50%”等四类情况,他们连续20天专项攻坚,通过大量调研与分析,成功验证试点实施的可行性,还探索信息技术与制度融合创新,嵌入自动标记预警功能,助力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系统同步升级。这套“武汉方案”被《中国政府采购报》向全国推介。
在全市大财政体系建设的攻坚战中,预算绩效管理处以信息化管理为突破口,把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从源头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我们坚持既给年轻人压担子,又为他们铺路子。”监督处处长张胜利介绍,面对数字化浪潮,监督处激励青年干部积极探索监督新路径,成功推动数字技术融入监督核心业务,助力监督工作驶入精准高效的“快车道”。
更深刻的变革在服务端破冰。产业发展处牵头制定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整合散落在各部门的政策,企业可像“网购”一样便捷查找、申报。国库处作为财政资金支付的“最后一道关口”,持续筑牢兜实“三保”底线。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1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9.8%。
■ 运营新答卷:
“用售租融”盘活国有“三资”
2023年以来,湖北以化债为切入点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加强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统筹,强化财政、金融、投资联动,积极探索“既能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的新路子。
“大财政”的核心,是把沉睡的“家底”变成活水。
预算处处长郭超介绍,为推进武汉市大财政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财政局联合国资、金融、发改等部门专门成立60人的专班,科学运用“用售租融”等方式,分类分步盘活国有“三资”。
站在武汉体育中心新开的咖啡馆里,郭超感慨万千。大财政体系建设专班联手武汉经开区,用一个多月厘清20年产权乱麻,将分散资产注入一家区属国企。效果立竿见影:企业评级跃升3A,场馆利用率飙升,演唱会、赛事不断,咖啡馆、特色餐饮等业态涌入,市民体验焕然一新。这个“多赢”案例,受到了财政部关注。
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三阳路地铁站旁的三角地块、青山江滩的5号码头……这些曾被遗忘的“边角料”地块,通过各部门的积极盘活,变身运动馆、休闲驿站,焕发新生。
更让市民惊喜的是黄鹤楼的变化。在“大财政”理念引领下,市文旅局联合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旅集团将日间与夜间经营权进行统一整合。“一体化运营后,活动更丰富,体验更连贯。”一位工作人员说。今年七夕,“夜上黄鹤楼”活动火爆出圈,全国游客纷纷“用脚投票”。
■ 薪火传承法:
“老账房”带出“新掌柜”
面对“承上启下”的干部结构,如何传承“以民为本、以公为先、敬业勤政、廉洁奉公”的武汉财政精神?
这场代际传承中,人事处亮出“硬招”——抓实“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首批40名优秀年轻干部,享受“一人一策”VIP培养:局内外导师团量身指导;带着课题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取经”;深入企业跟岗锻炼。
各处室妙招频出:国库处创新开展青年干部“业务微课堂”,聚焦工作实际“讲案例”、瞄准堵点难点“解难题”;会计处骨干导师“手把手”传作风、教方法;机关党委打造的“财青春 政未来”党建品牌,入选“全国首届机关党建品牌”培育品牌。
“财政工作正经历从‘管账本’向‘谋发展’的深刻转变。”武汉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聚力锻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财政铁军,全面推动政策资金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切实以财政之能服务发展所需,彰显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如今,老一代“账房先生”以经验和责任心立标杆,年轻一代“新掌柜”用数字化、智能化打开新局面。武汉财政干部的“破茧记”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