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曾经的我,是一块贫瘠的草场,是一片荒废的河滩,是一处废弃的矿坑……
现在的我,是一个国际赛场,是吸引众人打卡的缤纷花海,是一席难求的露营胜地……
在武汉乡村深度探索“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背景下,被忽略的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蝶变,重焕生机。华丽转身的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荒滩焕新能,绘就乡村新画卷

    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木兰草原风筝比赛。

    □ 长江日报记者刘帅

    在闲田荒地上规划赛场,为荒滩矿坑铺花造景。武汉乡村里,一批融合着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元素的休闲打卡地,成功拓展了都市人的生活空间,滋润着游客们的身心,振奋着能人乡贤振兴家乡的信心。他们用汗水与巧思证明,“沉睡资源”其实是“振兴画卷”,是等待大展拳脚的留白,更是等待一键启动的“发展引擎”。

    如今,迷人的赛场、花海、露营地,依托着“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2024年,武汉乡村休闲游旅游接待人数达7186万人次,而2025年,武汉乡村休闲游收入预计将达到240亿元。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它们将继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

    ■ 荒滩起飞 木兰草原成为“世界级赛场”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一项国际赛事——2025年中国·武汉风筝世界锦标赛,将在黄陂区木兰草原展开角逐。这是“风筝世界杯”首次走出欧洲、落户亚洲。

    “目前正在为大赛200多人的餐饮、食宿做准备。景观上,格桑花和草皮均在查缺补种中。”9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木兰草原探访“备战”情况,景区品牌营销中心总监张衡描绘届时的美妙场景:“格桑花海盛放,草绿花红,无论参赛还是观赛,相信都将拥有惬意的体验。”张衡介绍,赛事吸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余名国际顶尖选手,其中包括历届“风筝世界杯”的前8名专业选手,以及30支国内一流风筝战队。

    2007年前,木兰草原所在的王家河街道聂家岗村还是一片缺水贫瘠的土地,每年庄稼都是看天收,不少村民外出务工。2005年,木兰草原创始人吴建顺回乡投资,起初是建设养牛场,最后转变投资方向,决定建设旅游景区,带领周边村民吃“旅游饭”。2007年,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景区——木兰草原景区开园迎客。

    多年来,在景区1.6万亩土地上,多次承办“全国热气球精英挑战赛”“国际风筝邀请赛”等大型赛事,并被中国风筝协会授予“中国风筝放飞基地”称号,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筝放飞基地之一。2024年,景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每次到木兰草原参赛,都感觉非常舒适,已经是很多选手的共识。”武汉市风筝协会副会长赵莉群从2016年开始,亲历木兰草原的8届国际风筝邀请赛,对木兰草原的配套条件赞不绝口,“所有涉赛区域,住宿、餐饮都在一个景区内,运动员从酒店能够步行到赛场,这样的风筝赛场是少有的,可以说参赛体验是国内最好的。”

    据悉,该景区目前全年客流量达到265万人次,“五一”“十一”等假期最高单日客流量达4.8万人次,让周边1600户农民成功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游客可以看完比赛逛景区,跟着赛事去旅行。”木兰草原总经理聂权表示,成为“世界级赛场”是木兰草原“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我们会助推构建‘赛事+消费’的经济产业链条,为这片草原注入金秋消费的发展新活力。”

    轰轰轰……随着引擎声轰鸣,赛道内的卡丁车前后追逐飞驰,在每一个弯点争分夺秒。在蔡甸区玉贤街道农力村汉赛跑跑花园,速度与激情的大片在周末节假日轮番上演。

    “这是我跑过最长的卡丁车赛道,两圈下来非常过瘾!”9月13日19时,避开了白天的暑热,市民李可和朋友相约来到汉赛跑跑花园,用肆意的“漂移”竞速来释放青春活力。

    农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伟介绍,汉赛跑跑花园占地500亩,由收益较低的苗木基地升级而成。据介绍,近年来受市场影响,苗木生意降温,名贵苗木不仅卖不出去,每年还要花费200多万元养护。谋求转型的企业负责人黄建林决定大胆尝试年轻人喜欢的卡丁车项目,于2022年投资建设集运动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园区。该项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计了全长1.5公里的赛道,一举成为华中地区最长的专业级卡丁车赛道。

    2023年“五一”期间,汉赛跑跑花园正式开业,人气火爆。“全年游客可达百万人次,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15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仅咱们村就有30多位村民在跑跑花园从事保洁、餐饮、苗木、设施维护等工作。”杨志伟说。

    ■ 矿坑花开 格桑樱海焕新颜

    9月下旬,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灵山村的灵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内,格桑花海和向日葵花海即将同时开放,景区将再次化身浪漫的花花世界。

    作为武汉首个矿山主题景区,灵山景区以碧蓝矿湖为核心,特意保留了采矿旧址,并在矿山上布置了花海、瀑布、草甸,移步换景,游客每到一处,都有荒野和自然交错的新奇感受。2023年4月正式开园后,因极具异域风情的湖光山色,被网友赋予“江城亚丁”、汉版“阿勒泰”等一系列雅称,2024年景区旅游收入超800万元。

    灵山曾因长期采矿作业,山体裸露、矿坑遍布、尘土飞扬,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当地一块“生态伤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灵山景区工作人员黄三妹回忆,脚下碧波荡漾的矿坑湖,40年前正是矿山开采的现场,“炸山炮声响得地动山摇,家里的灰根本擦不干净”。

    如今,原来的大矿坑引来流水被打造成人工湖,矿坑里的矿物元素让湖面呈碧蓝色,湖水像一块宝石嵌在矿山之中,约50米高的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在湖面激起层层水花。徒步登上园区的高山草甸,一片面积200多亩的草地如同一张绿色的毛绒地毯,令人流连忘返。

    曾经的废弃矿区,如今以矿业文化、农田景观为特色,发展多元生态产业,将废弃矿区打造为灵山花境公园,今年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为之点赞。

    景区的火爆,给附近村庄带来了巨大变化。据了解,目前灵山村有50多人常年在景区从事花卉种植与管养等工作,催生了8家民宿、15家土特产小店,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增收百万元以上。

    在长江新区仓埠古镇,一片曾经的废弃鱼塘和荒滩,变身为美丽的湿地樱花园,将在明年春天为武汉乡村带来一场粉嫩的赏花盛宴。

    长江新区湿地樱花园负责人袁怡帆介绍,该区域原为长江岸边的滩涂地,地势低洼,处于荒废状态。他带领团队,以湿地生态设计与沉浸式体验场景为目标,将原本荒芜的鱼塘与滩涂变成了错落有致的生态浮岛。

    如今的园区,种植樱花2万余株,涵盖46个品种。水系纵横交错,凌波桥、雪樱岛等特色景点点缀其间,樱花盛开时形成“水映樱花”的独特景观,构建出“船行花间、人游画中”的绝美画卷。

    袁怡帆表示,湿地樱花园不仅是武汉新的赏樱地,也是带动村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据统计,今年园区开园当天,就迎来了1.2万人次的游客,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超万元。

    ■ 河滩蝶变 露营经济点亮乡村

    进入秋季,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沿河村星空河畔露营基地,又将迎来露营野宿的客流高峰。“帐篷里点点灯光,和头顶星空相映成趣。太空舱民宿的玻璃墙外只有河水潺潺,藏着城市里感受不到的静谧夜晚。”基地主理人毛玉玲说。

    “这里曾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河滩荒地,地形起伏、碎石遍布。”2021年,毛玉玲看中该河滩视野开阔、光污染少的优势,决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设以星空观测为特色的露营基地。

    2023年,流转了15亩沿河荒滩后,毛玉玲邀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采用轻量化的开发方式,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和地形特征,设置了观星平台、帐篷营位、休闲服务区等功能区域,一步步将荒滩打造成如今绿草如茵、设施完善的沿河星空河畔营地。

    除了露营基地,在毛玉玲的规划中,园区还另有水果种植采摘区和休闲采摘区两大板块,共同组成110亩由闲置地改造而来的智慧农旅综合体。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我们开发共享菜园、采摘基地等业态,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年分红预计超10万元。”营地的发展,不仅点亮了荒滩,更照亮了周边村民的增收之路。据介绍,目前项目已带动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从收益中提取7万元设立“民生基金”,为村里178名60岁以上老人缴纳城乡居民医保。

    在位于蔡甸区索河街道尹湾村的牧川·漫生活生态乐园,粉色小火车、霍比特人小镇、无动力乐园、百亩花田……让这里成为一个童话世界。

    “这里以前基本是一片荒地,单单整理土地就花了差不多一年。”2021年,带着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决心,李国仁看中了金龙湖畔的这片200亩土地,建设起武汉最大霍比特人小镇,设置免费无动力设施,粉色小火车沿湖往返,水上木筏一线排开,晚上住进星空民宿,躺在床上透过天窗看星星。

    2023年国庆,牧川·漫生活生态乐园正式开园营业。“大片草坪超适合露营野餐,支起帐篷、铺上餐垫,吹着风看娃撒欢,氛围感拉满。”市民林萌对园区的好感爆棚。

    随着项目运营带来的人流,周边的村民除了直接在营地内工作,还能从事餐饮、服务等周边配套产业,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现在,村民对我们的支持率已经达到95%以上,可以说观念彻底改变。”李国仁表示,通过后期的项目建设,园区将以“露营地+”为主题,为游客提供两天一夜的全天候畅游体验,将“客流”转化为“客留”,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