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实习生李欣怡 通讯员左思甜
9月2日,2025年天元钓技大武台钓鱼赛事(黄石站)在大冶湖西塞桃花鳜鱼基地圆满收官。有“中国钓王”之称的邓刚领衔全国24位钓鱼高手展开巅峰对决,吸引了全网钓友的关注。黄石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实施生态放养,大冶湖水质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凸显。
近年来,黄石市有效盘活水利资源资产,创新资源资产转化路径,实现生态好水变经济活水。
■ 武汉高校助推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大冶湖是黄石的“母亲湖”,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106平方公里,宜渔面积10万余亩,曾因废水排放、围网投饵造成水质恶化。
为了治理大冶湖,黄石创新设立了流域河湖长,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大冶大港母亲河复苏、大冶湖大闸重建、石家湖港治理、红星湖治理等一批湖泊生态修复保护项目,大冶湖水质持续改善,水质由劣V类稳定在Ⅲ类。
2023年,黄石出台《黄石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试行)》,将大冶湖纳入特许经营清单,引入国有平台公司实施特许经营,建立日常管护和治理投入机制,变经营权不变所有权,变管护主体不变监管责任,成功实现湖泊水域资源变资金。
同时,黄石与华中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共建大冶湖产学研基地和院士工作站,依托科技赋能,累计投放净化水质的功能性鱼苗2.5亿尾,投入资金6000万元,恢复水生植被7000余亩,鱼类品种从不足20种增至66种,水生态水环境持续优化;累计实现渔业经营性收入3亿元,利税6000万元。其中,2024年生态鱼产量1300万斤,产值超1亿元,创历史新高。
■ 收益反哺水生态修复形成良性循环
9月18日,大冶湖畔的西塞桃花鳜鱼基地一片生机盎然。由华中农业大学、黄石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打造的560亩省级生态养殖基地,创新打造“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意场景,形成了集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今年培育的13.4万尾桃花鳜鱼将于11月初上市,预计年产生态水产品25万斤,年产值达1000万元。
截至目前,黄石市70个湖泊已完成41个水域特许经营。以平台公司为依托,黄石建立“河湖生态治理+发展绿色产业”模式,以收益反哺机制推动形成生态治理和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大冶湖每年将生态养殖年利润的12%,以分红形式反哺周边乡镇岸线治理,累计投入6000万元。磁湖每年将年收入的20%用于湖面保洁及岸线管护。网湖等其他湖泊每年将特许经营收入的10%用于周边渔民上岸补助和水生态修复。
“依托湖泊生态优势,我们持续提高渔业养殖品质,西塞桃花鳜鱼、网湖鳙鱼、大冶湖‘八月膏’长腿蟹、黄金湖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牌日益响亮,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大冶湖水产品集散加工产业园,搭建水产产业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让生态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黄石市水利和湖泊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