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敲开居民家门 打开邻里心门

肖娜:让“陌邻”变“睦邻”

    肖娜(左)与社区居民交流。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摄

    □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晚上7时,青山区新沟桥街道蒋家墩社区的篮球场上早已热闹起来。“您吃了冇?”“来打球噻”,居民之间的招呼声此起彼伏。

    几年前,这里还是邻里相见不相识的“陌邻社区”,年轻人下班回家就关紧房门,连小区微信群里都静悄悄的。

    改变,始于2021年蒋家墩社区党委书记肖娜的到来。

    ■ “民情地图”绘出治理底色

    作为典型的“年轻社区”,蒋家墩社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占比超85%,1.8万居民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大多是来汉打拼的“新武汉人”,也有少数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年轻人忙工作,邻里交集少;老人怕麻烦,遇事不愿说。” 肖娜刚上任就发现问题。

    “要了解群众所需所盼,青和居社区的‘天天敲门组’经验就特别好,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肖娜想到了“民情地图”的点子。

    红色标注党员户、橙色是志愿者、粉色是文艺骨干、紫色是高龄空巢户、黄色是租户……肖娜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8个月时间敲遍了社区5015户人家,最终绘出一张色彩缤纷的“民情地图”。

    “年轻人住得近、行动力强,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就近结对帮扶老人,既方便又能拉近邻里关系。”肖娜说。

    “天天敲门组”成员鲁一萌就是看到独居的刘爷爷住自己楼上,主动报名结对的。不久前,刘爷爷半夜起床不慎摔伤,鲁一萌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就赶到老人家里将其送医。刘爷爷出院后,“天天敲门组”成员每天轮流上门照顾,鲁一萌则为老人代买药品及生活必需品,他叮嘱老人:“有突发情况莫慌,我随叫随到。”

    在肖娜的带领下,像鲁一萌这样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有房屋漏水需要施工改造,从事审计、律师和工程造价的居民纷纷请缨,自发组成“监督团”,全程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

    依托“民情地图”,蒋家墩社区已组建起“阳光爱老”等3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培育出280人的“七彩同心圆”志愿者队伍。针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还组建了“青骑兵”服务小分队。

    ■ “微心愿”点亮“共治路”

    “傍晚下班能打场球,这日子过得才舒服!”每天吃过晚饭,李夕峰都会约上邻居去小区篮球场挥洒汗水,原本陌生的邻里因为篮球结缘,慢慢处成了老朋友。而这处让居民经常光顾的篮球场,正是肖娜推动解决的居民“微心愿”。

    “刚搬来时,小区有篮球场却没有篮球架。规划有电动自行车棚,却没有装。小区绿化也是稀稀拉拉……”李夕峰2023年搬到蒋家墩社区,回忆起那时候的小区环境,他感慨万千。

    “社区正在组织选举楼栋居民代表,每位居民都可以报名。”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年轻女子,敲响了李夕峰家的门。经居民推选举荐,他当选为楼栋居民代表。周五下班后,李夕峰和其他30多位代表聚在一起,共同参加“居民议事会”。那天他才知道,敲门的女子名叫肖娜,是蒋家墩社区党委书记。

    议事会上,在肖娜的带领下,居民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对社区收集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共商共议。篮球场设施不完善,大家主动提出筹钱修建,自己定下使用规则,李夕峰说,这种“自己的事自己定”的感觉,让他特别有归属感。

    在蒋家墩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早已成为常态,社区还发动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共同捐资出力打造楼栋“共享客厅”,让闲置空间变得丰富起来。邻里之间有了拉家常“唠嗑”的好去处。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各小区院落相继组建起物业党支部和小区业委会党支部。增加小区临时车位、修复破损道路……一个一个“微心愿”,点亮了社区居民的“共治路”。

    蒋家墩社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百佳社区”、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武汉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不久前,肖娜获评全省为民服务“好支书”。

    有社区居民好奇地问肖娜:“看你年纪轻轻,管理这么大一个社区,真是那个事!这么多点子,怎么想出来的。”

    肖娜回答说:“都是从大家那里请教来的,有群众的智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