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水危机本质上是治理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9月26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大河对话”中,各国专家汇聚一堂,从“治理”到“智理”之辩,深入探讨数智时代的大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河流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对生态文明产生的影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最好的关系。”大会主席、国际水文学与环境学会主席李舜铎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对河流之于人的重要关系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主席余钟波教授表示,人类在变化环境中的适应与应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才造就了四大文明。极端气候和水文事件频发,文明的发展应该有效应对全球变化。
但是,当前全球流域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譬如,地下水—地表水交互、泥沙输运与淤积、污染物生化转化等。在数据层面也有根本性瓶颈:数据获取能力失衡、开放机制滞后、精度不足。跨国流域的数据常被当成“战略资产”,上下游国家不愿共享。此外,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卫星、不同传感器、不同地面站点的数据,在精度、时空尺度、格式上差别很大。
“全球流域治理仍面临数据获取失衡、模型能力不足与应用落地不畅三大瓶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卷乐表示,流域数智化治理并非简单技术堆砌,而需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数据壁垒,才能取得“智理”的成功。
王卷乐以黄河流域治理举措为例。他说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沙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脆弱”。针对这些问题,他们靠数智技术探索新路径。首先,完善跨域数据共享机制。2022年底,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国内7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了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联盟,正在搭建黄河数据中心。黄河数据中心将利用区块链、计算分析服务等数据安全技术,探索解决数据安全、数据确权等长期困扰数据流通利用的难题。现在全流域场景化分段治理落地,文化赋能与生态治理实现协同创新。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在中华文明中占据核心地位。武汉大学信管学院院长王晓光教授在《数字化赋能长江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从历史文化、经济技术、自然地理三个层面介绍了长江文明。长江流域文化遗存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现在借助AI技术的预测模型,卫星可以从万米高空自主识别出遥感影像中的古人类遗址并标记点位,还能将沿线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技术保护,让文物永远活在数字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资源综合与多学科管理中心主任雅尼斯·米洛普洛斯说,在古希腊神话中,有水神、圣泉的神话传说,故事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就是智慧的宝贵来源。
数智技术已显著提升了全球主要流域在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的治理能力,实现了更精细的管理、更前瞻的决策和更高程度的国际合作。
纵观全球,流域治理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治理模式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升级。
在中国,流域治理的数智化转型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构建了数字孪生长江和数字孪生黄河系统,实现了三峡、小浪底等关键水利枢纽的虚实联动,初步形成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功能。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部署AI水文监测网络,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将洪水预警时间从48小时大幅缩短至12小时,为跨境河流管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流域综合管理区域主任欧莫洛朱·亚亚表示,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平等利用,对数字时代而言非常重要。非洲有两条大河——尼罗河和刚果河,他希望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大河流域治理经验分享到非洲,让非洲能获得益处。
这或许就是大河对话的重要价值,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