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高宝燕)9月27日,《献给长江的演讲》创意短视频正式上线,以沉浸式多语对话形式,带领观众走进武汉江豚湾的生态故事。该视频融合中英文与武汉方言,在真实场景中展开一场有关长江江豚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深情对话,展现武汉在长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视频由人民日报与长江日报长江江豚工作室联合打造。围绕“江豚归来”这一主线,视频从科研、民间、执法、志愿等多维度展现武汉长江江豚保护成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系统阐释我国首创的长江江豚保护“三大策略”——迁地保护、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并分享人工繁育长江江豚“淘淘”家族的成长历程。从“捕鱼人”到“护豚人”的身份是如何转变的?新洲双柳退捕渔民胡正学以乡音娓娓道来;“新洲双柳水域有20多头江豚稳定栖息,是武汉江豚最活跃的区域”,新洲渔政执法人员孙建学详述通宵巡查、规范垂钓等保护细节;志愿者刘婷婷则传递出武汉6000余位志愿者日常巡河护湖的温暖力量。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郝玉江介绍,“保护长江江豚不仅是物种存续问题,更是维系长江生命共同体的关键。”随着镜头推移,长江江豚跃出水面的画面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诠释着“长江奔流不息,守护始终如一”的深层主题。
长江江豚已从水中的珍稀物种化身为武汉的“微笑名片”,成为城市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献给长江的演讲》以国际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用市井乡音传递深厚情感,既是一场科普,也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观众可以聆听一座城与一江水的深情对话,感受长江不息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