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政府基金带动超千亿元社会资本“投资未来”

一只“未来之鹰”两年破壳展翅高飞

    □ 长江日报记者王双双

    通讯员蒋秋雨 李源

    连日来,吉盛微(武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盛微)总经理刘宁宁喜笑颜开——公司与武汉浦耀基金正式签署增资协议,计划于本月底完成2000万元重组增资。

    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也在积极推进投资接洽。“多轮融资的支持为团队注入了强心剂,让我们能更专注地投入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刘宁宁说。

    企业融资喜讯频传,折射出武汉市着力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融资生态的成效初显。来自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汉基金已出资200亿元,通过引导放大效应,带动合作基金实缴总规模超1300亿元。一批聚焦核心技术、处于早期阶段的科创企业正加速成长,为武汉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 国产半导体“关节”在汉量产

    “未来之鹰”营收有望破亿元

    9月24日,在武汉经开区吉盛微的无尘车间内,一批直径300毫米的碳化硅边缘环顺利下线,即将交付给国内某头部芯片制造企业。边缘环是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承载体与耗材,犹如半导体设备的“关节”,需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极高稳定性,过去长期依赖进口。

    2023年,吉盛微专家团队联合开展碳化硅零部件技术攻关。刘宁宁介绍,在初创阶段,团队面临材料稳定性等技术难题,经过近百次反复试验与优化,最终使产品性能达到客户标准。近两年来,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3100万元,研发人员占比超40%。

    目前,吉盛微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闭环,产品良率已稳定在90%,成为国内唯一能量产该型高端边缘环的企业。相比进口产品,其价格降低约30%,交付周期从半年缩短至一个月。

    两年来,吉盛微先后获评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入选武汉市首批“未来之鹰”重点企业名单。“今年公司年营收预计增4倍,有望突破亿元大关。”刘宁宁信心十足。

    武汉浦耀基金有关负责人说,吉盛微专注于半导体产业链薄弱环节,实现关键材料国产替代,技术稀缺性强,是极具潜力的硬科技标的。

    据悉,今年以来,中眸医疗、盛势启创、芯擎科技、飞瓴光电、中科酷原等一批本地科技企业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元到10亿元不等,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

    ■ 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滴灌”

    每年超40亿元投向硬科技

    武汉泓涛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管合伙人姚莉说,5年内,已牵头设立及引进14只基金,总规模达60亿元,引进92家企业落户武汉。其投资的盛势启创、龙点睛、吉盛微等一批初创企业,正逐渐成长为城市经济的新生力量。

    资本持续加注武汉,背后是产业生态与政策体系的协同发力。目前,武汉市已设立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两只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年投资规模超过40亿元,明确重点投向早期硬科技企业。其中,江城基金已参与新设基金6只,投资科技创新企业14家,投资规模超过22亿元,覆盖芯片设计、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多个前沿领域。

    为统筹基金投资布局,市、区联合设立一批科创基金、产业基金和专项基金,运用资本引导产业向区域集聚。

    东湖高新区推出“投早投小”基金群及“拨转股”创新机制;武汉经开区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武汉车谷科创投资基金,明确对早期项目和人才企业投资比例不低于60%;江夏、江岸、洪山等区陆续推出配套举措,形成全覆盖的科技金融网络。

    亿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于洪涛说,武汉在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蕴含重要投资机遇,将深耕武汉,着力投资那些技术门槛高、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助力武汉加快打造新时代“风投之城”。